高铁上的春运
摘要:高铁快速运营为紧张的春运减轻压力,构筑了一条条“大通道”。
就像候鸟的迁徙,一年一度的“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群大迁徙。在为期40天的春运时间里,34亿人次奔波在路上,来往于温暖的家和追逐的前程间。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春运大多是拥挤烦闷的,尤其是坐火车回家的。从火车站售票窗口长长的队伍,从订票电话里不断占线的忙音里,从12306死活刷不进去的网站里,从每个角落都塞满人的候车大厅里,从过道里也挤满了人、到处是汗味的火车车厢里,从推推搡搡才能前行的出站口里,这种拥挤烦闷无处不在。
但在眼下的这个冬天,很多人注意到,高铁正在悄悄改变着春运。
随着2012年底京广高铁和哈大高铁相继贯通,我国高铁将交通运输的南北大动脉打通,串联起京沪高铁、沪宁城际等已经开通运营的高铁线,形成初步的高铁圈,为紧张忙碌的春运开辟了快捷的回家路。
坐高铁回家过年
左手拉着5岁的儿子,右手扯着11岁的女儿,沈阳媳妇小娟背着一个双肩包,踏上了沈阳北到大连的高铁。小娟的终点站是青岛,由于沈阳直达青岛的火车票很不好买,小娟带着孩子,选择先坐高铁到大连,再从大连坐渡轮回家。
这是1月26日,春运的第一天,人还不是那么多,但火车票已经开始“一票难求”了。
和小娟一样,很多在东北的山东人选择乘坐高铁到大连,再乘坐渡轮回家过年,这么走相对舒服,而且时间也短。
同样在这一天,有媒体记者在沈阳北站看见,发往大连的十余趟高速列车,上座率都超过90%,其中很多人都是春运返乡的旅客。
高铁给了春运另一种可能性。
2010年,随着郑西、沪宁、沪杭等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中国高铁里程一举跃升至世界第一。2010年春节前,1月30日武广高铁从广州到武汉单向上座率达到了98%;2011年春运,铁道部宣布,从1月起在全国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大幅增开动车组列车,扩大高铁列车的覆盖范围,使铁路客运能力大幅提升,一定程度上缓解春运“买票难”;2012年,武广高铁春运日最高开行100对动车组,累计发送旅客约400多万人次;同样在2012年,广深高铁首次投入春运就发送旅客100万人次。
2012年12月开通运行的哈大高铁和京广高铁,将交通运输的南北大动脉打通,将已经开通运营的京沪高铁、沪宁城际等串联成网,形成初步的高铁圈。
高铁的快速运营将为紧张忙碌的春运减轻压力,构筑了一条条“大通道”。
据广铁集团副总经理陈敏介绍,今年春运期间,广州南站始发的武广高铁运能相当于去年同期的3倍,日均发送旅客超过8万人。
2月10日至2月15日,海南交通主力军东环高铁共开行动车组152对,发送旅客30.4万人,日均5万多人,比去年同期25.7万人增幅18%。
北京南站在春运的最高峰日里,客流也超过10万人次。
“今年春运选择高铁出行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所接受。节前就开行了500人以上农民工组团乘高铁回家的列车7趟。”广州南站站长助理周辉介绍。
据铁道部分析,今年春运要运送2.3亿乘客,比去年增加2554万人次,增幅高达12.5%。而在这些人群中,选择高铁出行的人数将创下新高。
超出预期
高铁诞生后,正在从各方面改变“游戏规则”。
高铁的竞争力有多强呢?到现在为止,几乎只要高铁开通,同一线路的机票就立即开始大幅跳水,被高铁逼停的飞机航线正不断刷新着数量。
2012年6月底,京沪高铁开通一周年。这条连接中国两大经济体的重要线路,在一年的时间里运送旅客达到5260万人次。高客流量带来了高收入。一份报道显示,京沪高铁自2011年6月30日通车,运营半年后的客票收入已达70亿元,而2012年7月份一个月的收入就有18.6亿元,运营第一年收入当已超过百亿元。
一位接近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士称,2012年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客票收入为173.8亿元。一家媒体援引多名业内人士的话报道称,目前京沪高铁的收入情况“超出预期”,在其开通的第一年,收入即可覆盖运营与贷款利息支出,现金流已为正。
“高铁在全国铁路运输最繁忙的区段形成了一条运能强大的旅运通道,困扰多年的既有线运输能力紧张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武汉铁路局客运处处长戴江南介绍武广高铁时表示。
高铁的开通运营促进了铁路路网整体效能的发挥,有效缓解了铁路“瓶颈”的制约状况。
如果将北京作为起点,将前往的城市作为终点,两者间的距离为旅行半径,那么在这几条高铁大动脉上,火车旅行半径不会超过半天,这在“憋在绿皮车、一站两三天”的年代是无法想象的。
路网形成后,从北京出发,沿腹地向下,经京石、石武、武广、广深高铁,一路向南驰骋,京广高铁全线贯通,北京到广州只需要9个小时;从北京出发,向北进发,经京津、津秦、秦沈、哈大高铁,贯通东三省,哈尔滨至大连的列车运行时间由9个小时缩短为3小时左右;从北京出发,沿海而下,经京沪、沪杭、杭甬、甬台温、温福、福厦高铁,一路向南穿梭,至上海只需5个小时,至厦门的时间则只需8小时。
京沪、京广、京哈三条大动脉开通运营,意味着除厦深高铁外,我国《中长期客运专线规划》中的“四纵”已经基本运营。乘坐这几条高铁大动脉,省会城市间的旅行时间几乎都比以往节省了50%以上。
高铁的开通还带动了沿线消费,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京津城际开通后,客流量每年都在以15%的速度增长,在运行近三年后,京津城际2010年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现日均旅客发送量7万多人。京津两地异地置业、异地工作、异地消费的群体逐渐增多,“同城化效应”日益显现。
“与飞机相比,高铁乘坐更便利、发车密度更高;与汽车相比,高铁历时更短,更舒适。高铁改变了人们传统概念中城市间的距离,拉近了人们的心理距离,而且这种同城效应还会增强。”中国铁道协会运输委员会秘书长、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纪嘉伦说。
期待降价
不过,高铁虽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乐在其中。
对于在广州打工的武汉人杨贵生一家来说,回家之路也许将变得更难。
年近五十的杨贵生在广州一家制造照明设备的电器公司打工多年,突然到来的“高铁时代”让他有些不知所措。
在高铁开通之前,广州到武昌普快只要150元左右,而现在坐高铁最低也要490元,而且只停在较偏远的高铁站。这么算来,一家五口人,回趟家要3000元。
而在上海上大学的南京人小张回忆起以前只需要12元的绿皮火车,异常怀念。“火车票涨得太厉害了,绿皮火车单程只要12元,特快火车票价涨到47元,再到坐动车变为93元,如今‘被高铁’要花146元啊!”小张说。
一边是价格低廉却被陆续停运的普通列车,一边是票源充足却难以承受的昂贵高铁。一些网友无奈地调侃:现在不是无车可坐,而是有车坐不起,我们不缺时间只缺钱。在春运时,这样的矛盾更加尖锐起来。
事实上,普通列车的退役其实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按照铁道部的规划,到2012年,我国将建成客运专线42条,总里程1.3万公里。全国将形成“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大多数大城市都纳入了这个规划。
现在,四纵四横的路网已经基本铺开,除了上海—深圳外,四纵已经全部开通运营;四横中,徐兰高铁郑西段已经开通运营,郑徐段也已经开工建设。
“今后几年,中央将继续增加预算内资金对铁路建设的投入,落实每年15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发行规模。”一位铁道部人士介绍。
在铁路融资的另一大头银行贷款方面,也将一如既往地保证银行信贷的支持政策。截至2月17日工农中建四大行新增贷款高达2500亿元,远高于去年2月全月1800亿元的水准,而投放的信贷中很大一部分是落在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面。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