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企新添收费单
摘要:尽管目前中国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线上的竞争力仍然有限,但将于今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国内机场对国内航空公司国际航班收费的并轨方案依然会对目前正着力开拓国际业务的航企带来一定的影响。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潇雨 北京报道
尽管目前中国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线上的竞争力仍然有限,但将于今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国内机场对国内航空公司国际航班收费的并轨方案依然会对目前正着力开拓国际业务的航企带来一定的影响。而国内市场增幅较前两年有所放缓,使得航企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临着压力。
与外航同等待遇
“目前我们公司的国际航线数量还不算太多,所以即使增加这部分费用,也不会带来太大影响,”一位国内某航空公司市场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但‘走出去’是必然的趋势,所以长远看来还是会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跟外航的竞争中,随着国内市场的更加开放,竞争的门槛降低,如果自身不提升的话很难应对这样的竞争。”
去年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发改委)会同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下称民航局)提出了国内机场对国内航空公司国际航班收费的并轨方案,并在上月底以《关于调整内地航空公司国际及港澳航班民用机场收费标准的通知》的形式下发给了国内航企。
根据这一“通知”,国内机场将在今年4月1日起调整对内地航空公司国际及港澳航班机场的收费标准。按照这一方案,内地航空公司国际及港澳航班在内地出(入)境机场的航空性业务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基准价,在内地非出(入)境机场,且旅客、货物邮件目的地是外国城市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区时,旅客服务费、旅客行李安检费、货物邮件安检费收费标准基准价都按照外国及港澳航空公司航班收费标准基准价执行。
而按照此前施行的标准,外航一直需要支付远远高于国内航空公司标准的费用。而根据全球民航业所遵循的《芝加哥公约》相关要求,这一状况与国际民航组织所倡导的原则相悖。为此中国民航业一直也在通过实际行动积极融入国际标准,并在2007年实行了《民用机场收费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五年内对收费标准提出分阶段逐步并轨的目标。
在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李晓津看来,“机场收费并轨符合国际民航组织的有关要求,为国内外航空公司营造了更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同时也将推动国内航空公司和国内机场进行更加充分的合作,最终实现包括航空公司、机场、旅客、货主和行业管理部门在内的相关各方的利益共赢。”
在2008年的第一次调整之后,国内航空公司在机场收费上与外航的差距也由之前的超过两倍缩小到了40%,而从今年4月起,这一费用将按照同等标准收取。
尽管这一政策将对国内机场特别是大型枢纽机场带来更多的收益,但就民航产业链条上最为关键的航空公司这一环节而言显然带来了更大的问题。
“一方面让航空公司更多走出去,另一方面很多刚性成本无法降低,我不是反对内外并轨,但即使并轨有些费用标准也过于不合理。”某国有航空公司中层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对航空公司而言是要看天吃饭,但相关上下游企业可是旱涝保收的,压力全都在航空公司这边,非常不合理,怎么谈竞争?自己就先耗在这里了。”
而在一些外航看来,尽管这一政策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但仍存在提升的空间,“比如说安检费用,国外的很多机场都是由旅客来负担这部分,而国内都是航空公司在负担,再就是导航费用仍然还是内外有别。”某外航中国区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去年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汤彦麟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便表示,希望中国民航在很多收费方面符合国际标准和国际水平,并特别指出导航服务费用以及航油费用大大高出了全球平均水平。汤彦麟认为:“如果把相关的价格降低到国际标准,不仅会给相关的国际航空公司带来好处,也会对中国本土的航空公司带来巨大的好处,使中国的本土航空公司更加具有竞争力。”
更严酷的竞争环境
尽管对民航业而言,开放是大势所趋,但对于自身仍显孱弱的国内航企而言,开放意味着要遭遇更为严酷的竞争环境。
倚仗国内航空运输量的爆发式增长,国内航企与诸多国外同业相比处在一种相对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中,尽管近来市场增速有所放缓,但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公布的最新市场分析显示,中国的航空旅行自去年年中开始出现好转迹象,早于最近几个月出现的经济复苏迹象,全年客运量增长了9.5%。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全球最为重要的两大航空客运市场北美及欧洲。
正因为市场潜力的诱惑,外航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中国。但与此前专注于京沪等一线枢纽的战略相比,诸多外航此次显得更为有针对性,即直接投向客运量有一定基础或潜力的二线乃至三线城市机场。
“对于一些有意扶持本地航空业发展的地方政府来说,往往会给本地机场设定一个比较高的目标,然后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不惜巨资引入航空公司开通航线,这其中外航以及直飞欧美的航线最为受欢迎,”一位中部某省交通主管部门的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宁可拿很多钱补贴给外国的航空公司也要开通国际航线,实际的效果怎样?恐怕大家都看得到。”
在国内航空公司此前几年享受国内市场的增长而忽略了国际业务的投入而屡屡被行业主管部门批评“不思进取”之后,或许是看到了外航开始向国内纵深市场渗透而未雨绸缪,去年开始国内航空公司投向国际市场的力度开始逐渐加大。
除了“三大航”新开或加密了多条欧美航线之外,国内其他航空公司在大洋洲以及北美均已经或者即将开通多条新航线。这其中更有海南航空集团收购欧洲航空公司并在非洲建立合资航空公司,以及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合资廉价航空这样的尝试。
“国内市场还有增长的空间,但已经不会再有像前几年那样的增幅了,所以对出入境客流的争夺就成为重点,而枢纽机场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从长远看来民航业政策与国际的逐渐并轨会有助提升行业竞争力,但前提是国内航企以及机场这样的相关企业不能再抱着老思路,而是要主动求变,提升自身竞争实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全球民航业的竞争之中。”前述国有航空公司中层人士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