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公务车制度可为中国垂范
摘要:我国公车规范化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然而,历经多年磨砺,公车改革的推进依旧步履维艰。如何借公务车采购提升本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这一点,在不少国家早已得到了深入的落实。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珊珊 综合报道
我国公车规范化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然而,历经多年磨砺,公车改革的推进依旧步履维艰。如何借公务车采购提升本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这一点,在不少国家早已得到了深入的落实。
在中国的近邻韩国、日本,公务车都一律使用自主品牌。韩国公务用车是清一色的国产品牌,其中现代车居于首位。日本天皇、首相和大臣的“座驾”都由丰田、日产等提供,而这样的习惯更是营造了国内车企相互竞争政府用车的意识。在日本,竞争政府公务车投标时甚至会发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的“价格倾销”。虽然这种竞争会造成一些负面成本,但日本公务车市场根本没给外国车企留有任何机会。
在俄罗斯,官员若乘坐进口轿车出行会被认为“有损国体”。通过竞标,俄利哈乔夫汽车厂获得为普京设计汽车的殊荣,2003年,利哈乔夫汽车厂精心设计了一套出行用的三款车型:正式会晤用车、公务出行用车及检阅部队用车。
在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虽然本国汽车业发展一般,但是政府有关公务用车规定中特别强调,印度政府各级官员,包括总统和总理,都必须使用国产汽车。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总统的“座驾”也不过是“大使”牌国产车,档次仅相当于中国的夏利车。
在德国,虽然政府没有明确要求把国产车作为公务用车的选购类型,但德国联邦政府明文规定不准购买欧盟以外生产的车辆。相当数量的德国联邦政府公务车是从社会上租赁来的。此外,德国联邦政府对公车私用都有明确的收费规定,包括燃油费、维修保养费、停车费、磨损费等。公务车私用的一切费用都得由用车人承担。
近几年,法国、德国等国家都曾出现政府部长因公车私用,迫于舆论压力而辞职的事件。在公务车使用问题上,国外官员之所以有“职务之便”却不敢利用,是因为严格而无处不在的监督机制发挥了作用。
在芬兰,曾采用过一种较为“特殊”也较为“严格”的管理措施。政府为了防止公车私用,特意请电子专家设计了一套监控系统。这套装置是在公务车上安置代码发射器和带双按钮的计程器,一个按钮刻有“公务”字样,另一个按钮刻有“私事”字样。政府官员用车时,按下其中的一个按钮,代码发射器就把该车特定的代码发往中央监控台,监控人员便可掌握该车的具体动向。如果监控人员发现按下的是“公务”按钮,而汽车实际驶向了别墅区、菜市场或者百货商店,监控人员马上用无线电话询问开车者,税务人员按照中央监控台核实的资料,每隔一段时间对公车私用者收费或者罚款。这一措施从1999年开始,实施了近5年,无一公务员被罚款,后来被政府弃用。
在意大利,同样也施行着严格的公务车管理制度。据2003年媒体报道,意大利锡耶纳市市长布赞卡因为妻子违法搭乘自己的公务专车,被最高法院判处6个月徒刑。法院的判决书称:即使是在各级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公务人员,也不得利用公家车携带配偶出外度假,违者按私吞公款罪论处。
在韩国首都首尔市,官员大多乘坐公交车或者私家车上下班。首尔市只有1名市长和3名副市长可以坐公务车,如果将中央各部的长官和次长计算在内,整个首尔市乘坐公务车上下班的官员仅有百十来人。官员在上班时间外出办公事,往往乘坐出租车。
在智利,曾有中国记者亲眼目睹了智利总统拉戈斯的车队在十字路口等候红绿灯的情景。总统的座驾使用普通的汽车牌照,上下班都不闯红灯。
目光再回到中国,多年来,公务车采购多看重豪华品牌、国外品牌,讲排场、讲面子已经形成习惯;在用车上更是存在大量公车私用的现象,特权意识根深蒂固。随着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公务车改革有望得到真正的落实。
国外的公务车制度为我国公车改革提供了大量范本,“政府部门如能抛弃使用国外高端车的思维惯性,把目光投向自主品牌,无疑将为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利好。”业内人士分析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