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组织期待参与无障碍合作
摘要:应该让民间组织也能参与一些贴近基层残疾人的常态化的无障碍环境监督和服务,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同民间组织能够进行良性互动。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以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该会有所行动,可能会自上而下地要求做一个全面的无障碍调研,我们不希望只停留在行政体系内来做。”民间助残组织北京汇天羽信息咨询中心创办人吴润玲说,期待能把社会组织看做更加积极的,更加常态化的力量,让其能够参与合作。
吴润玲的下肢因病致残,出行需要依靠轮椅或者拐杖,他亲身体会到,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硬件设施,还有软件环境,比如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等,政府职能部门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些民间公益组织人士也呼吁,应该让民间组织也能参与一些贴近基层残疾人的常态化的无障碍环境监督和服务,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同民间组织能够进行良性互动。
无障碍盲点多
2001年以后,北京市新建宾馆、银行、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都比较符合无障碍建设标准,但是社区的无障碍环境还存在很大不足,残疾人从家里出来后,在社区中缺乏必要的无障碍设施,他们融入社区还是很困难。
一般新建住宅楼都有无障碍设计规范,小区公共设施应当满足坐轮椅的残疾人出入要求,街心公园、社区图书室以及周边为小区服务的超市、银行等都应当满足无障碍设施要求。但实际情况与此存在一定差距。
吴润玲家住在五楼,他每次出门都需要有家属或者志愿者帮助才行,因为楼里没有必要的无障碍设施,他只能被抬下楼来,十分费力,无奈他只好尽量减少出行的次数。“如果社区有无障碍设施,我们就能够融入社区,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分享到其他的公共服务。”
另外一些无障碍设施还达不到国际标准要求,比如有的轮椅坡道太陡,残疾人自己根本下不去,而且国内生产的轮椅也无法适用。吴润玲认为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应该是按照国际标准的、独立的、尊严的,真正有意义的无障碍的融入,残疾人从家里出来可以不用任何人的帮助。
“一个真正的无障碍社会中能够达到的环境设施,现阶段如果还不能完全满足的话,那么软环境,志愿者的环境,还有工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培训等,应该尽力去做到。”吴润玲举例说,比如盲人朋友去商场购物,商场外面都有盲道,盲人朋友可以进去,但在商场里面就没有盲道了,怎么找到所需购买商品的准确位置呢?这就需要软的无障碍环境,有服务人员或志愿者能够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同时通过宣传倡导,让主流群体也能够真正意识到残疾人有融入社会的权利,而不是觉得残疾人就没必要来商场,有什么事情打一电话,或者家属来买,残疾人同健全人一样有权利享受购物的快乐。
专业人士指出,无障碍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道路、公交、地铁、电梯、信息传播等多个环节,如果仅仅消除其中某一个环节的障碍,根本无法解决残疾人出行难的问题。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打通政府、运营者、民间组织的渠道。
政府购买服务
吴润玲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好多工作是能够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来自基层、社区的草根组织,更能够直接感受民意和及时反映情况,能够起到监督和促进完善作用,对公众无障碍意识也是一个非常积极和常态化的推动力量。
成立于2003年的“汇天羽”已经在北京西城民政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事残疾人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和法律咨询,他们还给16个区县的残联做一些文体方面的培训,以及项目的策划等服务,来获得一些劳务补贴。
像“汇天羽”一类的草根组织贴近老百姓和社区,每天都面对无障碍环境的现状,比如某社区有多少残疾人,他们每天的出行状况怎样,他们都很容易掌握得到。吴润玲提出能不能赋予它们一些管理监督的职能,社会组织跟残疾人结合起来,形成微型的无障碍环境监督。
“其实对于无障碍环境的进步和改善,国家已经投入很大人力物力,但可持续性的功能不足,关键还是观念改变和培育问题,观念不改变,很多政策就不好落实。”吴润玲希望抓住《条例》出台的机会广泛宣传,同时让助残社会组织能够参与到普法宣传中,发挥他们推动无障碍环境监督管理的社会影响。
“小政府,大社会”一直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最终目标,政府退出一些领域之后,向专业组织购买服务就成了必然选择。北京市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透露,市财政今年将拿出超过5000万元资金,购买300多项社会组织服务。
“如今社会组织的生存环境在改善,民政部门登记管理也在逐步放开,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确是非常好的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方式,职能部门的体系和社会组织可以放在同一个竞争的平台,看谁做得好,或者是互补合作。”但吴润玲也担忧,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只是让社会组织来配合他们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而不是考虑如何去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两者间的良性互动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吴润玲的下肢因病致残,出行需要依靠轮椅或者拐杖,他亲身体会到,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硬件设施,还有软件环境,比如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等,政府职能部门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些民间公益组织人士也呼吁,应该让民间组织也能参与一些贴近基层残疾人的常态化的无障碍环境监督和服务,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同民间组织能够进行良性互动。
无障碍盲点多
2001年以后,北京市新建宾馆、银行、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都比较符合无障碍建设标准,但是社区的无障碍环境还存在很大不足,残疾人从家里出来后,在社区中缺乏必要的无障碍设施,他们融入社区还是很困难。
一般新建住宅楼都有无障碍设计规范,小区公共设施应当满足坐轮椅的残疾人出入要求,街心公园、社区图书室以及周边为小区服务的超市、银行等都应当满足无障碍设施要求。但实际情况与此存在一定差距。
吴润玲家住在五楼,他每次出门都需要有家属或者志愿者帮助才行,因为楼里没有必要的无障碍设施,他只能被抬下楼来,十分费力,无奈他只好尽量减少出行的次数。“如果社区有无障碍设施,我们就能够融入社区,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分享到其他的公共服务。”
另外一些无障碍设施还达不到国际标准要求,比如有的轮椅坡道太陡,残疾人自己根本下不去,而且国内生产的轮椅也无法适用。吴润玲认为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应该是按照国际标准的、独立的、尊严的,真正有意义的无障碍的融入,残疾人从家里出来可以不用任何人的帮助。
“一个真正的无障碍社会中能够达到的环境设施,现阶段如果还不能完全满足的话,那么软环境,志愿者的环境,还有工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培训等,应该尽力去做到。”吴润玲举例说,比如盲人朋友去商场购物,商场外面都有盲道,盲人朋友可以进去,但在商场里面就没有盲道了,怎么找到所需购买商品的准确位置呢?这就需要软的无障碍环境,有服务人员或志愿者能够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同时通过宣传倡导,让主流群体也能够真正意识到残疾人有融入社会的权利,而不是觉得残疾人就没必要来商场,有什么事情打一电话,或者家属来买,残疾人同健全人一样有权利享受购物的快乐。
专业人士指出,无障碍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道路、公交、地铁、电梯、信息传播等多个环节,如果仅仅消除其中某一个环节的障碍,根本无法解决残疾人出行难的问题。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打通政府、运营者、民间组织的渠道。
政府购买服务
吴润玲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好多工作是能够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来自基层、社区的草根组织,更能够直接感受民意和及时反映情况,能够起到监督和促进完善作用,对公众无障碍意识也是一个非常积极和常态化的推动力量。
成立于2003年的“汇天羽”已经在北京西城民政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事残疾人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和法律咨询,他们还给16个区县的残联做一些文体方面的培训,以及项目的策划等服务,来获得一些劳务补贴。
像“汇天羽”一类的草根组织贴近老百姓和社区,每天都面对无障碍环境的现状,比如某社区有多少残疾人,他们每天的出行状况怎样,他们都很容易掌握得到。吴润玲提出能不能赋予它们一些管理监督的职能,社会组织跟残疾人结合起来,形成微型的无障碍环境监督。
“其实对于无障碍环境的进步和改善,国家已经投入很大人力物力,但可持续性的功能不足,关键还是观念改变和培育问题,观念不改变,很多政策就不好落实。”吴润玲希望抓住《条例》出台的机会广泛宣传,同时让助残社会组织能够参与到普法宣传中,发挥他们推动无障碍环境监督管理的社会影响。
“小政府,大社会”一直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最终目标,政府退出一些领域之后,向专业组织购买服务就成了必然选择。北京市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透露,市财政今年将拿出超过5000万元资金,购买300多项社会组织服务。
“如今社会组织的生存环境在改善,民政部门登记管理也在逐步放开,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确是非常好的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方式,职能部门的体系和社会组织可以放在同一个竞争的平台,看谁做得好,或者是互补合作。”但吴润玲也担忧,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只是让社会组织来配合他们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而不是考虑如何去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两者间的良性互动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