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年轮
摘要:上世纪的50、60、70、80年代,是中国社会一个特殊而难忘的时期,那些年代的爱情既纯真质朴又贫乏禁锢,是一段属于岁月的独特珍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严葭淇 北京报道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岁月流转,物换星移,爱情故事也不可避免地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而上世纪的50、60、70、80年代,是中国社会一个特殊而难忘的时期,那些年代的爱情既纯真质朴又贫乏禁锢,是一段属于岁月的独特珍藏。
今天,当我们在羡慕那些年代爱情婚姻的相濡以沫、天长地久时,其实更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的禁锢和没选择,因为无论今天的社会如何喧嚣物质,文明总在快速地延展,而自由和人性也得到了更多的关爱和呵护。
50、60年代,
革命年代的爱情
上世纪50、60年代,是一个革命至上的时期,成分、要求进步等因素比门当户对更重要,因为那时阶级早已取代了门第,政治上的根红苗正,是那个年代谈婚论嫁的首要条件,诸如人品、外貌、才华等因素都必须退居次要。一般来说,如果出身不好,再优秀的青年也只能找个比自己条件差许多的对象草草结婚。
电视剧《金婚》和《金婚风雨情》描写的就是婚于50年代的两对年轻人的婚恋故事。小学老师文丽嫁给了重型机械厂的技术员佟志,因性格观念差异整天磕磕绊绊;志愿军英雄耿直娶了资本家出身的女医生舒曼,不得不脱掉军装,历经坎坷磨难。尽管如此,两对夫妇仍不离不弃,最终厮守着走进自己的金婚岁月。
《金婚》显示了那个年代人简单直接的婚姻观:只要外貌、社会地位等基本因素吻合,就可以结为夫妇,而且一结就是一辈子,再不合适再互相折磨也不能离婚。因为在那个年代,就一般公民来说,离婚不仅要被打上耻辱的“A”字,而且绝对是自毁前程的事。
当然,也不是绝对不能离婚。50年代初,刚刚进城的老干部们就经历了一场比较大规模的“换妻”运动:和没有爱情的乡下糟糠离婚,娶城里年轻漂亮的女学生女演员女干部。而这也成为那个年代最亮丽最伤感的一道情爱风景。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团长石光荣横刀夺爱,终于把美丽的女演员褚琴变成了自己的老婆,表现的就是当年老干部们的情场风采,只不过石光荣没有乡下老婆,所以也就省了“换妻”的麻烦。
因为奉行的是无论如何也要白头到老的原则,所以上世纪50、60年代,爱情显得无足轻重,一般双方条件相差不多,经媒人牵线搭桥,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单位或组织安排,见上一两次面,彼此有好感,便很快确定关系然后结婚。当时自由恋爱是比较罕见的事,青年男女见面多数人会脸红,男女即便在同一单位也得找媒人去说合。人们奉行的是先结婚后恋爱原则,即便日久生不了情,这辈子也相互绑定,谁也跑不掉。除非因政治原因,组织上让离婚。
伴随着浓重革命意味的爱情总是那么简单质朴,何况那个年代物质是那么贫乏,年轻人的恋爱方式也含蓄得要命,男女约会基本可以和地下党接头媲美:把电影票夹在书里送给对方就是彼此都心知肚明的约会暗示;恋人间的定情物也就是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或一个发夹;约会也是拘谨地一块儿“轧马路”,还可能各自叫上自己的几个朋友;结婚送的礼物大多是毛主席像章或塑像、脸盆、热水瓶之类。
采访中,一头白发的张女士回忆起自己当年和先生的约会,“我穿着蓝色的裙子,红着脸,头一直低着,他穿着一身蓝劳动布衣服,我们两人隔着差不多1米的距离在路上走着,偶尔聊几句工作情况。”约会后,张女士和先生开始写情书,情书的开头一律称呼对方为“某同志”,结尾则是“致以革命的敬礼”,情书内容也是谈工作之类,比公文还公文,没有任何甜言蜜语。
特别是60年代,经过“文革”的洗礼,政治在婚姻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谈恋爱变成谈革命,婚礼变成新人们的誓师大会。李先生的婚礼就在60年代,“那时结婚照开始流行,一般是组织批准后,新人拍张手握红宝书心向红太阳的结婚照;婚礼上边吃水果糖、瓜子花生,边听贫下中农宣读革命誓言,然后唱革命歌曲,接下来还有听贫下中农痛说革命家史、拜毛主席像之类程序,连结婚证上也印着毛主席语录。”
70、80年代,
纯真年代不说爱
关于上世纪70年代的爱情,影视和文学作品中多有呈现。其中最令人虐心的莫过于《山楂树之恋》。
电影和电视剧《山楂树之恋》,均改编自美籍华人艾米的同名小说。而小说则来源于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这部异常凄美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小说”的故事,发生于上世纪的1975年前后:一个名叫静秋的姑娘和干部子弟“老三”开始了隔绝秘密的爱情,最终“老三”撒手人间,而静秋则徘徊于山楂树下长相思念。
虽然说严酷的环境往往是动人爱情的好舞台,但真心希望那样的年代永远不要再回来,哪怕这个年代的人们拥有的是最凡俗的爱情,也永远别去羡慕和讴歌那个年代的所谓“纯爱”。
而《阳光灿烂的日子》、《血色浪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等,却展现了一个70年代版纯真、浪漫而残酷的北京爱情故事。他们是一群以大院孩子为主的北京青年,在什刹海冰场追女孩,在景山公园碴歌,在南城大打出手……与此同时,他们的爱情也经历大时代的种种变迁和磨难。
今年63岁的方先生,曾是下乡知青。说到70年代的爱情,他表示,上世纪70年代,人们的情爱观虽然依然含蓄、保守,但已开始接受“自由恋爱”观念。这个时期的恋爱仍以别人介绍、父母同意为主,但本人开始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识。
70年代,女孩们青睐的结婚对象也有变化。70年代初,最受欢迎的是军人,转业、复员军人也是首选; 1977年恢复高考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则成为未婚男女争相选择的目标。
当时的恋爱方式主要是用礼物和书信传情,“攒半年钱能买一支好钢笔或一个笔记本当礼物,恋人间也送书、手帕之类,而女孩一般会给男朋友送一条自己亲手织的围巾,结婚前也会去拍一张合影。因为物资贫乏,布票紧张,很多人也借衣服结婚,但富裕的家庭结婚时也会拥有缝纫机、挂钟、衣柜和电视柜等用品。”
消费时代来临后,人们普遍陷入了怀旧情绪,配合这种情绪,描写上世纪70、80年代的影视作品也批量呈现。其中的爱情大多纯真质朴,令人唏嘘,承载了诸多60后、70后导演、编剧对那个纯真时代的怀念和留恋。
《一生只爱你》的导演周德华表示,他的父母就是“纯爱”的典范:“那个时候的爱情没有物质条件作为前提,只希望一生一世在一起,我的父母在山东当了8年的知青,回城结婚时只有一双筷子、一对碗,连婚礼也没有,住的房子是向亲戚借的,直到我很大以后, 才搬到了条件好一点的楼房里,但他们直到现在依然很相爱。”
曾创作过《小姨多鹤》、《风和日丽》的编剧林和平也表示,之所以特别喜欢写那个年代的故事,是因为对那个年代有着太多的回忆,“那个年代的情感故事,我看了听了太多,我们这代人非常留恋那段岁月的情感,逢年过节聚在一起总会追忆那个年代生活的艰苦、爱情的纯粹。在物质贫乏的情况下,美好的爱情慰藉了人们的心灵。”
上世纪80年代是个激情迸发的年代,人们从来没有那么激情澎湃地追求精神和思想,爱情也成为人们最想探求的东西。
年轻人开始羞涩地手拉手逛公园看电影,或骑车出去兜风,听港台音乐,话题也从学习毛主席语录变成了谈理想,谈人生,谈文学,但情侣们依然羞于说出“我爱你”。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爱情偶像是电影明星郭凯敏、王心刚、陈冲、张瑜,女孩心仪的是英俊潇洒的白马王子,男人的梦中情人是温柔美丽的白雪公主,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份完美的爱情。现实中的恋爱对象则不仅要有大学文凭,最好还要有海外关系。
50多岁的秦女士当年选择对象的标准是“人老实有共同语言”。她说,那个年代的人谈恋爱大部分还是亲友介绍,然后女孩给男孩织毛衣,男孩去女孩家干各种家务活。结婚时,婚房也开始有黑白电视机、双卡录音机、洗衣机、自行车等家用电器,墙面还会贴一张彩色结婚照,以及邓丽君、李小龙、小虎队等照片。
80年代上大学的N先生回忆,当时的大学校园几乎聚集了中国社会的所有精英,他们背景不同,家庭环境各异,年龄也参差不齐,但都不敢轻易恋爱。因为校方虽没有明文规定不许谈恋爱,但敢于“以身试法”的学生,大多遭遇了不妙的结局。于是同学们发明了诸如“暗恋法”、“发泄法”、“地下工作”、“抓阄法”等恋爱技法,以掩人耳目。
80年代的恋爱是单纯直接不玩暧昧的,一块儿去看电影,单独出去就是谈恋爱,而恋爱的目的就是结婚,一生一世在一起。出生于60年代的摇滚歌手许巍在回忆80年代的爱情时说,“那时大家憧憬的恋爱方式是浪漫,憧憬里还含有独立的意味。那个时候的人都保守,恋人之间并不能每天都见面,更不要说同居,但只要想到对方就很开心,心里觉得很美好。一旦结婚,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而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也很含蓄朴实,“都比较腼腆,即使喜欢一个人也不好意思直接对她说出来,更不好意思去追对方,主要是紧张。彼此相处一段时间后,便会自然地走到一起。那应该是一种两情相悦的感觉。”而情侣们能说出的最浪漫的话也仅仅是“跟你在一起我感觉真幸福”、“我会一直等着你的”之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