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投资的风险在哪里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2-01 23:28:00

摘要:去年的放缓主要原因来自中国经济自身的结构问题,外部因素仅为诱因,投资边际效应递减,过度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
    自从去年12月4日上证指数1949点起涨以来,直到2月1日的2421点,飕飕地已涨了24%,却一点回调的感觉都没有。大家都知道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牛市也需要回调整理,才会有人继续进场。但是,回调是需要理由的。就在摩根大通宣布将要在台融资1.5亿美元投资大陆A股的同时,就有人给中国经济泼了点冷水。
    标准普尔刚公布的一篇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等经济体的投资水平相对投资回报过高,一旦投资周期下行,可能会面临经济回调。这份题为《投资过剩:中国高风险;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和多数金砖国家中等风险》的报告研究了32个经济体,发现中国近年投资生产率较低,出现经济回调的风险最高。请注意,是最高!
    制造恐慌情绪的还有毕马威。毕马威1月30日也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存在放缓的趋势。2012年的放缓主要原因来自中国经济自身的结构问题,外部因素仅为诱因,投资边际效应递减,过度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环境的压力,通货膨胀的阴影以及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都使得倚重投资的方式不可持续。
    一起添堵的还有IMF的经济学家,两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给出了一个定量预测,称中国将在2020-2025年之间的某个时候成为一个劳动力短缺国家,也就是到达“刘易斯拐点”。
    而就在标普、毕马威报告和IMF经济学家的说辞之后,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1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也出来了,从去年12月的50.6降到了50.4,低于预期。尽管经济还是在扩张,但是较上个月却萎缩了。
    接二连三的事件搞得人好不悲观。有那么悲观吗?反正股市一点不悲观。
    就外国人对中国的各种看法,我们基本上只能认清楚两种情况,一种叫做“捧”、一种叫做“棒”,两个字长得挺像,意思却完全相反。不过,一对完全相反的词,也可以具有相同的属性,无论是“捧”还是“棒”,共同之处就是“过度”,过犹不及。所以,理性对待标普和毕马威们的警告,首先就要摆脱非捧即棒的心态,正视问题,也别被问题吓倒了。
    其实,标普和毕马威所担心的诱因,还是在中国2012年GDP的构成上。在2012年完成的7.8%的GDP增长中,投资的贡献是50.4%,比2011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而消费的51.8%,比2011年有所下降,外贸继续成为负数,拉低了0.2个百分点。
    在2009年的“四万亿”之后,中国经济现在似乎又走上了依赖投资的老路。根据毕马威的报告,2012年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是中国投资领域占比最大的三方面,分别占比为34.3%、20.9%和19.7%。
    如果标普和毕马威担心的只是投资占比太高了,我倒觉得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一个GDP按照三驾马车的分法只有三个部分,外贸那是外因,欧美的经济都在下滑,出口只拉低0.2个百分点就算不错了。剩下的消费和投资呢,消费转型那是一时之间就能成功的事情吗?如果不是一时的事情,我们能因为不希望看到投资占到GDP的比例过高,就说不要投资了,为转型而转型?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地平线》专栏中,我总是不断地重复这一点,不能为转型而转型,不能在外部环境不好的时候,为了追求一个漂亮的转型比例而放弃了投资。没有投资,哪里来的消费,没有投资下去,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购买,在消费部分不发达的情况下,这就是一个实际情况。要GDP达到7.5%的目标,投资就得达到50%以上,这就是现状,一点也不奇怪,只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另一个方面,如果标普和毕马威担心的不仅仅是投资比例太高了,而是投资的效率不高,那就值得我们重视了。比如,毕马威就明确说了投资的边际效应会递减,而过度投资也会导致产能过剩,这可一点都没有错。
    中国投资的风险在哪里?不是投资比例高不高,而是投资效率高不高。
    中国的基础设置资本存量比较发达国家还差好大一截,投资还有很大的潜力,比例不是问题。
    投资比例一上去,边际效益总会递减,投资基础设施只会在长期中慢慢发挥作用,真正让人担心的还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一个基础设施存量并不过剩的国家,为什么产能会过剩。答案就一个,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率去投资。不是数量多和少的问题,而是质量精不精的问题。
    一周之前,《地平线》的一篇《过剩的重组疗法》,说的正是这个问题。产能过剩的形成,是因为非市场化,病根是行政化。过剩的疗法,也只能是彻底的市场化。只有价格改革彻底了,旧的过剩产能才能被一扫而光,而新的过剩产能也冒不出来。
    什么价格改革?利率要市场化,资源税要市场化,人民币的汇率也要市场化,一切价格都要市场化。只要这三个基础性的价格不市场化,投资的风险就真被标普和毕马威言中了。(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