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抗生素大佬掉头

作者:张 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1-26 00:07:00

摘要:国内最大的抗生素及维生素大佬石药集团,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终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内部转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国内最大的抗生素及维生素大佬石药集团,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终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内部转型。
    1月24日,石药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中国制药(1093.HK)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制药)将更名为石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石药集团)。同时,标志着集团完成了企业内部转型,其主营业务将从原来的原料药,渐渐向创新药和品牌药为主的全产品线过渡。
更名注入新资源
    1月21日,中国制药发布公告称,将中国制药更名为石药集团。1月24日,石药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是1994年内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医药企业,也正是这个原因,因此命名“中国制药”。
    据了解,石药集团是全国医药行业首家以强强联合方式组建的特大型制药企业。主要产品是原料药、成药和医药商业三大业务板块。
    据悉,此次更名的主要原因是更利于集团品牌统一化运营。据该负责人对记者介绍,因企业在香港上市,内地很多业内人士只知道石药集团,而石药集团的品牌形象已经不断地得到社会的认知,为了实现集团品牌统一化管理,因此进行更名。
    除此之外,石药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内部转型后的石药集团,还将原来没有上市的创新药和品牌药事业部注入到目前的上市公司。
    据记者了解,目前石药集团主要有三个事业部,其中最早的事业部是原料药事业部,一直投入研发的药品事业部,还有一个是医药商业事业部。此次内部整合前,只有原料药事业部属于上市公司,而此次集团内部整合后,药品事业部已注入上市公司。
    “此种调整意在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也是为集团的未来发展做准备。”对于如此整合的原因,该负责人向记者说。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公司将通过并购,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强化现有治疗领域的品种组合的实力。同时,集团通过海外合作并购,获得技术、品种、海外渠道等资源。
主营业务被迫转型
    在原料市场竞争加剧和抗生素受政策管制“双重”的牵制下,国内最大的抗生素企业石药集团被迫转型。
    该负责人还向记者透露,此次更名也标志着企业内部转型的完成。其主营业务将从原来的原料药向创新药和品牌药为主的全产品线过渡。
    作为国内五大抗生素企业之首的石药集团,为何选择突然转型主营业务?
    该负责人直言不讳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近年来,原料药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抗生素限用、基药招标等国家政策也使原料药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国内很多原料药巨头企业陷入亏损,集团的原料药业务板块也面临较大的压力。
    北大纵横医药合伙人史立臣对记者直言:“路只有企业走到无路可走时,企业才会想到转型重组,也许是石药集团的领导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果断开始重组。”
    记者查阅2011年石药集团的年报显示,由于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2011年上半年同期相比跌幅高达30%以上。虽然2012年上半年财务报表有所好转,但上半年营业收入仍同比下降24%,亏损额度高达1.37亿港元。
    对于此次内部整合,该负责人对记者介绍说,中国制药旗下原料药板块持续低迷,不能给股东很好的回报,此次转型是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
    其实此前,石药集团一直坚持高投入致力于研发,并且在研发领域取得了多项专利。
    “石药集团主营从原料药转战制剂,对石药集团来说是最大的挑战,虽然石药集团有部分制剂产品已经在国内市场上获得了较好的知名度,但是,这些产品对石药集团的发展远远不够支撑。”史立臣对记者直言,“目前国内和国际的原料药市场持续低迷,如果石药集团不能尽快注入具有战略性的重磅品种,其业绩难免受到影响。”
    史立臣告诉记者,如果石药集团在主营业务上原料药和制剂并重,那么肯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不过石药集团还需要通过并购、单产品或者产品线收购的方式快速扩大竞争性产品线,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石药集团策略上迈出了转型后的第一步,但不得不接受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公司未来的发展到底怎样,只有靠时间验证其今后的内部转型效果。
    不过,石药集团执行董事翟健对记者自信地表示,新旧业务的一年平均收益比例分别为三成及七成,由于新业务具有高增长、高盈利能力的结构,故此预计新业务在未来二至三年后增至一半或以上。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