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建设应摆脱“木桶效应”

作者:马广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1-23 23:04:00

摘要:无障碍环境建设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无缝隙的环境建设。
    日前,山西省太原市恒山路十里铺的一段盲道成为舆论热点,因其50米内有26个直角弯而被网友笑称这哪是给盲人走的,明明是给“超级玛丽”修的。
    对此,长期致力研究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上海同济大学教授、交通规划室主任潘海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内城市无障碍建设不规范、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因为设计缺少对残疾人需求的真正了解,有些无障碍设施反而造成了新的障碍。”
    潘海啸表示,硬件建筑只是初期的无障碍建设的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把无障碍环境建设向更全面、更深入的层次推进,力图为社会每个成员提供可持续使用的、不受约束的物质环境空间和社会环境空间,形成一个全方位无缝隙的“无障碍社会”。
    无障碍设施规划项目应一票否决
    《华夏时报》:从你的专业角度来看,国内各个城市的无障碍设施现状是怎样的?
    潘海啸:
目前来看,在城市管理者的重视下,在残联等组织的推动下,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一些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就差距较大了,缺乏一种“沉下去”的措施和力量。
    当然,即使在大城市,我国现在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还只侧重于“盲道”、“台阶两旁的坡道”等无障碍建设,而忽略公交车、信息及服务的无障碍建设。另外,因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工作,但现在的无障碍工作是很多部门在做,缺乏相应的配合和管理,结果就很容易导致“木桶效应”,可能某个部门的工作做得非常好,但是整体来看可能就不尽如人意。
    比如,我们调查上海市南京路,发现无障碍设施的改造非常好,也花了很多钱,但残疾人朋友却说“他们从来不到南京路去”,为什么呢?因为他所在的社区根本没有无障碍设施,连门都出不了,怎么到南京路去?所以我说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配合。
    《华夏时报》:有这样一种现象:中国游客去欧美旅游,不少人都感觉这些国家的残疾人数量似乎高于我国,街头随处可见残疾人。但从资料显示的数据来看,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是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无障碍环境的落后?
    潘海啸:
没错。对残疾人而言,无障碍设施铺设到哪里,他们才能走到哪里,他们的工作、生活也才能延伸到哪里。正是因为无障碍环境较落后,影响了残疾人外出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有人说:“轮椅之路,怎一个‘难’字了得!”人都是有尊严的,总是麻烦别人他就会觉得内疚,很痛苦。张海迪主席就曾说过:“老是麻烦别人,感觉没有自尊,而且也很自卑。”
    但是在美国,你会发现所有公交车都有无障碍设施,乘坐轮椅的乘客可以通过车门处自动升降的坡道上下车,车厢前侧的座椅可以折叠,收起座椅后,就会出现一个宽敞的轮椅专区。而这样的车辆在我国并不普及。在我国很多地方,残疾人想坐轮椅上下公交车,几乎不可能。
    《华夏时报》:所以面对无障碍规划建设不足,你提出没有无障碍设施规划项目应一票否决的建议。
    潘海啸:
我认为这是完全可行的,因为所有的新建建筑都不应该成为有障碍的建筑,这应该成为所有新建设施中的基本条件。如果在规划建设中把无障碍的问题考虑到了,以后再进一步完善就会很顺利,否则就会很困难。我去德国参加有关无障碍会议的时候,有个德国人就说他从来没上到过政府办公楼的两层以上,只能在第一层工作,就因为办公楼“年龄很大”,即便改造都很困难。
    因此,我提出城市规划建设应该像英国那样设立一批“无障碍建设督导员”,对于缺少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项目,他们可以提出意见甚至一票否决。而前不久在同济大学举办“全国无障碍建设专题培训班”,正是为我国城市的无障碍建设培养专业的建设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办法之一。
    无障碍设施不能“重建设轻管理”
    《华夏时报》:发达国家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什么?
    潘海啸:
其实,技术的发展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身体有障碍只是一种极端的情况,无障碍设施同样可以服务更多的普通人,以提高其使用效率。我认为,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应该是在认识上,原来只觉得残障人士是“病人”、“需要接受照顾的社会负担”,现在则更多被当做“社会的一分子”,认为残障人士作为社会主体当然享有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
    也就是说,障碍的存在与否及其程度,要看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和活动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限制,而不是简单地观察其自身的生理缺憾处于何种状态。将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关联到人的尊严和人权来思考,就会有很多内容在其中,这是社会意识上的变化,比较典型的例子之一是二战后的法国,在思考并着手如何保障那些为国参战的退伍残疾兵方面,是尽国家对他们的应付之责。
    《华夏时报》:《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占用、损毁无障碍设施或者随意改变其用途。”但是,现在社会上非法占用无障碍设施的现象很普遍,对此,你如何看?
    潘海啸:
这反映了无障碍设施当前不同程度地处于“重建设轻管理”的尴尬处境,很多建好的无障碍设施只相当于半成品,不少地方铺设好的无障碍设施,往往被随意挪用,或被杂物堆堵无法使用。比如有的公厕虽有无障碍厕间,但经常成为堆放杂物的仓库,无障碍办公室曾数次发出整改通知书;又如,一些轨交站点的无障碍电梯长期关闭。上海的一条“盲道”甚至引到水坑里去了……这说明很多地方对残疾人的关爱还停留在表面化,而缺乏进一步的深化、细化和人性化。
    《华夏时报》:也就是说,我国无障碍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与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潘海啸:
从目前来看,国内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方向,作为硬件的配套设施建设基本上获得了很大的满意度,但是与国际先进社会标准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国内城市无障碍建设不规范、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因为设计缺少对残疾人需求的真正了解,有些无障碍设施反而造成了新的障碍。就像山西省太原市恒山路十里铺的那段盲道,50米内竟然有26个直角弯,这怎么能让残疾人更方便出行?怎么才能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成为可能?
    无障碍环境建设应该全方位无缝隙
    《华夏时报》:这种建设不规范、忽略残疾人需求等问题如何解决?
    潘海啸:
可以说,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我国有最齐全的政府法令、政策,但在很多方面都缺少技术支撑。突出的一点就是无障碍建设涉及市政、交通、社区等多方面,很容易出现单个设施很先进,两个系统之间却无法连接的问题。比如上海的一些宽阔主干道,过马路的时间都是按正常人速度设计的,老人、残疾人如果不依赖他人帮助,便很难走过去。上海每条地铁线都有较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却很少考虑到不同地铁线路之间的无障碍换乘,有时只是几步路,残疾人却难乎为继。
    目前看来,加强宣传是提高全民无障碍意识的最主要手段之一。立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补充。建议政府、社会团体主管部门要多出来调研,听取更多残障人士的建议,要向大众宣传自觉维护无障碍设施的理念,要增加城市里无障碍设施的数量,还要加大对侵占、破坏无障碍设施的惩罚力度,督促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
    《华夏时报》:你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应该朝怎样的方向发展?
    潘海啸:
无障碍环境建设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无缝隙的环境建设。因为阻碍残障人士、老年人及其他特殊需求人士独立、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因素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方面有形的障碍,还包括在社会制度保障、社会成员的行为习惯、意识形态、心理等方面造成的无形障碍。所以无障碍环境建设必须消除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障碍,通过制定法规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实施;通过宣传、教育、交流合作使每一个社会成员了解、熟悉相关知识,进而自觉遵守法规并能主动帮助残疾人等特殊需求人士,通过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共同努力使社会的每位成员能够真正平等地享用社会资源;利用多种方式创建全方位无障碍环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