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不敌“悲惨世界”
摘要:《悲惨世界》和《逃离德黑兰》闪耀金球奖,再次证明电影节永恒真理:经典不败,故事为王。
《悲惨世界》经典的力量
《悲惨世界》改编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这部位列19世纪最著名小说之一的经典巨著,自1935年由理查德·波列拉夫斯基执导拍成电影以来,已19次被拍成电影,4次被拍成电视剧。与此同时,《悲惨世界》也是百老汇最著名的音乐剧,上演时间仅次于音乐剧《猫》。
这部关于救赎与宽恕的佳作,一直是电影人怀揣的梦想。其中理查德·波列拉夫斯基1935年执导的影片,是迄今公认最经典的《悲惨世界》版本,影片摄影、节奏、表演俱佳,但缺少史诗壮观。1952年,刘易斯·迈尔斯通又执导了105分钟的黑白片,片中主演迈克·莱尼和罗伯特·纽顿表演出色,尤其是巴黎下水道的终场戏更可圈可点。同年,意大利又推出了一部时长119分钟的黑白豪华版。1957年,法德联合拍摄了长达210分钟的首部彩色版《悲惨世界》,这也是观众最熟知的电影版本。1995年,法国推出了贝尔蒙多主演的《悲惨世界》,但剧情被改在了二战时期,这部174分钟的电影是当时法国最昂贵的制作。1998年,由里安·尼森、杰弗瑞·拉什、乌玛·瑟曼、克莱尔·黛恩斯主演的《新悲惨世界》,演员阵容颇为强大,其中杰弗瑞·拉什扮演的沙威警长最为出彩,乌玛·瑟曼的芳汀则被誉为“最神似”。
而此次汤姆·霍珀的《悲惨世界》,阵容也是十足的小金人班底:汤姆·霍珀本人曾凭借《国王的演讲》捧得奥斯卡奖杯,休·杰克曼饰演主角冉阿让,安妮·海瑟薇扮演苦命的芳汀,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演绎冷酷执著的沙威警长,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则由参演过《我与梦露的一周》的甜妞阿曼达·塞弗里德出演,珂赛特的男友、浪漫革命家马吕斯的扮演者,则是好莱坞当红的埃迪·雷德梅尼。该片编剧威廉姆·尼克尔森,同时也是电影《角斗士》的编剧和歌剧《歌剧魅影》的监制,所以该片一举斩获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休·杰克曼)、最佳女配角(安妮·海瑟薇)三项大奖,也就不足为奇了。
按照惯例,音乐片的拍摄,演员通常会在棚内预先录好唱段,但《悲惨世界》为避免情感和戏剧张力的流失,全部采用现场录音表演,这对演员们的唱功可是一个极高的挑战。所幸该片主演都颇具音乐剧造诣:休·杰克曼虽是动作和科幻片巨星,却是澳洲音乐剧演员出身,还曾获过英国最高戏剧奖劳伦斯·奥利弗奖。他被汤姆·霍珀视为冉阿让的不二人选,没有他,汤姆·霍珀也许就不拍该片了;安妮·海瑟薇自小是百老汇音乐剧的粉丝,而她的母亲还是音乐剧《悲惨世界》芳汀的替补演员,因此海瑟薇在试镜中就俘获了导演的心;而罗素·克劳也有音乐剧表演背景,并长期担任摇滚乐队的主唱;埃迪·雷德梅尼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三一学院,还是英国国家青年剧团团员,2002年在伦敦出演过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的《十二夜》。
《悲惨世界》于2012年圣诞再现于大银幕,影片在北美上映首日即取得1800万美元的票房,首周末更轻松突破亿元大关,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华语地区,也同样取得口碑与票房的双赢,上映以来,不到3周全球票房即达2.4亿美元,这也是该片冲击奥斯卡的有力资本。
在已公布的奥斯卡提名中,《悲惨世界》获得8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最佳原创歌曲、最佳美术指导、最佳音响效果。而一直以来,金球奖都被视为“奥斯卡第一风向标”,《悲惨世界》在金球奖上的战绩,也将使《悲惨世界》这部史诗巨制大热于奥斯卡,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逃离德黑兰》 真实的缺陷
《逃离德黑兰》(Argo)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片名“Argo”来源于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时的一个典故。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刚取得伊斯兰革命胜利的伊朗人团团包围,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为人质长达444天。其间,一位精通伪装术的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兹伪装成电影制片人,成功地将困在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官解救出德黑兰。
对于该片的拍摄,15年前凭借《心灵捕手》夺得奥斯卡最佳编剧的导演本·阿弗莱克显然做足了功课。影片情节推进紧凑流畅,气氛营造千钧一发,穿插其间的小幽默给观众紧绷的神经以不时的舒缓,而整部电影更散发着浓郁的70年代风情。本·阿弗莱克讲故事的技巧,是此次打败大名鼎鼎的史蒂夫·斯皮尔伯格、李安和昆汀·塔伦蒂诺的最重要原因。
其实,从拍摄手法来看,《逃离德黑兰》走的仍是营救题材电影的传统套路,先交待事件起因,然后是面临的困境,再就是具有挑战性的解决办法,从一波三折到最后胜利的大逃亡,仿佛《拯救大兵瑞恩》的姊妹篇。
近些年,好莱坞对中东题材很是热衷,从《绿色地带》到《拆弹部队》,从《谎言之躯》到《逃离德黑兰》,中东特有的紧张气氛和纷乱格局成为谍战和血腥故事的源头。《逃离德黑兰》上映之后好评如潮,其中既有数月前爆发的伊朗抗议美国导演侮辱先知穆罕默德,及驻利比亚使馆遇袭现实风波的推波助澜,更是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热烈回响。
但也因为囿于真人真事,《逃离德黑兰》也存在出场人物众多,许多人物尤其是伊朗方人物面目模糊毫无个性的缺陷,而这个缺陷很可能影响它在奥斯卡上的收成。一般来说,金球奖最佳剧情片都会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如亚历山大·佩恩执导的《后裔》、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英国导演丹尼·鲍尔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乔·怀特的《赎罪》,可奥斯卡最终只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荣膺最佳影片奖。而《逃离德黑兰》之所以并不一定能圆奥斯卡梦,在于已经过去的2012年是电影的丰年,《逃离德黑兰》的有力角逐者还有《林肯》、《猎杀本·拉登》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失落的《林肯》和《少年派》
斯皮尔伯格的大作《林肯》曾是本届金球奖上的大热影片,此前曾以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7项提名领跑,但最终却颇为失落地只拿到剧情片最佳男主角一个奖项。
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历史上被神话的人物。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赫赫功勋原本无法以一部电影涵盖。所以《林肯》讲述的只是林肯遇刺前最后四个月,即废除黑奴制的第13号修正案签署和南北战争结束时的故事。
传记片向来难拍,名导也难免在这个题材上栽跟头,2011年的伊斯特伍德执导的《胡佛传》和菲利达·劳埃德打造的《铁娘子》,虽有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两位大腕坐镇,但两片在口碑和票房方面都无太多佳绩。而《林肯》却被金球奖预测专家普遍看好,有人更誉之为一部严肃的为历史还魂的电影。
在该片中,斯皮尔伯格并没有刻意地去讨好观众,而是认认真真地还原历史,不仅叙事均衡,历史细节丰富,同时也尊重传统,不落俗套,趣味性和厚重感兼备,且画面精致,让不怎么熟悉美国历史的人也看得津津有味,史学家和学院派应该会更加欣赏这部电影。而该片对人物的塑造也颇为独特,影片中的林肯,既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个身心交瘁的普通人。
《林肯》剧本的打造者为与斯皮尔伯格继《慕尼黑》后二度合作的托尼·库什纳,整个过程历时6年。其间,斯皮尔伯格先后拍摄了《丁丁历险记》和《战马》。据说,库什纳的第一稿剧本长达500页,斯皮尔伯格认为太过庞杂拍不了。于是,最终定稿的剧本便聚焦于内战最后阶段。
而影片最大的看点在于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出色表演。这位纵横好莱坞多年的老戏骨,曾凭借《我的左脚》和《血色将至》两度荣膺奥斯卡影帝。这次,他又凭借亚伯拉罕·林肯,摘取了金球奖剧情片最佳男主角。
但也有观众反映,该片十分“难看”,因为影片节奏缓慢,全片90%都是极其学院的超量对白,要想完全看懂一遍肯定不成。
本届金球奖另一个失落的导演应该是李安。他精心打造的3D大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原本入围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剧情片”与“最佳原创音乐”三项大奖,最终却只与最佳原创音乐这个纯技术类奖项结缘。
《少年派》改编自一部知名小说。原著故事不太具备电影元素,既没有大的起承转合,也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角色冲突,只是一个男孩和一只老虎,乘一艘小船漂流于海上。但整个故事的框架其实又具备很大的填充空间,观众一定会好奇少年派在海上怎样和一群动物为伴,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人和事,经历怎样的奇遇,从这个角度说,电影又绝对比原著更加吸引观众,关键是添怎样的内容才能让观众产生“奇幻”的感觉。
如果从纯粹故事元素来说,它至少应该包括少年派鞭打老虎、和老虎一起捕鱼等一些飞扬的电影桥段,但该片在内敛东方的李安操刀下,整个故事却没有想象和期待的精彩,反而显得有些松散平淡,虽然有3D助阵,但离观众预期的奇幻实在还有些距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