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讴歌扭转困局?

作者:冯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1-11 23:13:00

摘要:2013年新年伊始,讴歌即高调宣称要加大在华投入力度,以扭转销售困局。
本报实习记者 冯宇 北京报道
    2013年新年伊始,讴歌即高调宣称要加大在华投入力度,以扭转销售困局。
    “今年将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认知度,同时还要迎合中国市场,加大小排量车型的投放,并且在完善和丰富现有产品线上下工夫。”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讴歌事业部部长津村卓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去年年底,讴歌因屡有经销商退网的消息曝出而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退网经销商数量近10家”、“退网率超两成”等消息一度成为各大媒体热议的话题。而津村卓哉公开否认了以上传言,并坦言,退网的经销商的确有,但仅有6家,且同时还有多家新的经销商加入了讴歌销售网络。
    讴歌高调发出了将要调整的声音,欲在2013年上演绝地反击。那么,其销售颓势能否因战略的实施而得以逆转? 
推进缓慢
    针对讴歌在华的低迷状况,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代表日系车企三强之一的本田旗下高端品牌的讴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一直都是“车型少、排量大、售价高”,而这也成为其在华发展道路上的三大桎梏。
    自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今年已是讴歌在华打拼的第7个年头,但投入的车型仅有6款。最初引入了RL 3.7L和TL 3.5L两款车型,第二年又发布了SUV车型MDX 3.7L后,讴歌连续3年不再有新车型。直至前年和去年,才又投放了ZDX、ILX和RDX。而这6款车型中,除ILX搭载混合动力1.5L动力系统外,余下的车型排量仅有3.5L和3.7L两种,在节能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无疑非常不利于销售。
    记者调查发现,资金投入上千万元的4S店纷纷逃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销量持续低迷。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份,同为豪华品牌的奥迪、宝马、奔驰在华单月销量分别为35279辆、17563辆和18910辆。而讴歌2012年全年的销量还不到2500辆。据此推算,在华拥有38家经销商的讴歌,单店平均月销量仅为5.5辆。这样的销售业绩连最基本的收支平衡都无法做到,更不要说回收高额的建店成本。
    “不少进店询价的顾客在询问几句后就走了,包括销售情况最好的MDX。”一位讴歌北京4S店销售顾问坦陈,“原因很简单,花相同甚至更少的钱就可以买到一线豪华品牌车型,谁还会买讴歌?”
    面对这些陈疾,讴歌显然也试图做出改进。2012年岁末,津村卓哉在首次回应“退网事件”时向媒体表示,2013年讴歌将加大品牌认知度的推广工作,深化早在2012年4月便已喊出的“我就是我,我就是中心”的中文口号。据讴歌内部人士解释,“此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播讴歌的品牌内涵,更易于与消费者沟通,希望与市场找到一个契合点。”
还有机会?
    就在津村卓哉高调宣称要加大在华投入力度,以扭转讴歌在华销售困局的10天后,讴歌正式发布新闻称,“2013年,讴歌将继续加大中国市场车型投放力度,计划引入4款新车型,丰富现有产品序列,扩充产品线,提高产品整体竞争力。”
    按照讴歌计划,这4款车型包括两款小排量车型和两款高端车型。在小排量车型中,将在今年向中国市场导入一款已经在去年广州车展上市的混合动力ILX的另一配置车型及RDX小排量版本。而在两款高端车型中,包括其换代的旗舰车型RL及畅销车型MDX。
    “时间还没有定,但一定会在今年内上市。”有讴歌内部人士称。
    虽然将有小排量车型及全新车型加入,但国内豪华车市场是否还会留给讴歌机会?
    “2012年中国车市虽然整体属于微增长,日系品牌又因受到外界多方因素影响而表现不佳,甚至亏损,但就豪华车来讲,增速还是比较快的,且是全国普遍性的,并非特例。”在汽车分析师贾新光看来,虽然讴歌去年的业绩惨淡,但现在看其已警醒,并开始重视中国市场,愿意为扭转局势做出更多的努力。“通过包括市场宣传力度加大、产品线调整,以及成立研发机构在内的多项举措,不排除讴歌今年在华发力,并取得一定发展的可能。”
    但与此同时,贾新光也道出了自己的担忧,“喊喊口号(指讴歌在2012年4月发布的‘我就是我,我就是中心’的中文口号)并不能说明问题,关键看是否落到实处,执行力度是否坚决。这句口号在2012年就喊出来了,可还是有一部分人并不知道讴歌是隶属于哪个品牌旗下的高端车,甚至还有些人都不知道讴歌是什么。”
    而更为关键的是,对于进口品牌来说,产品线的丰富与完善自然没有合资品牌那么顺畅。“讴歌其实早有国产打算,只是一直悬而未决。”贾新光认为,虽然销量很低,但如果讴歌能够尽早国产,那么产品线的完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就好比在自己家门前做买卖,想要什么回家即取一样。”
    无论如何,市场留给讴歌的机会已并不太多,如何让已经既定的车型引进计划尽快落实,并恢复经销商的信心才是最为迫切和关键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