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哈尔滨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希斌
摘要:在十八大之后,百姓的期望值会更高,哈尔滨市政府还有什么举措,让百姓幸福感升级?
《华夏时报》:哈尔滨市位列2012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第7。说明政府惠民工作,做在了实处,百姓可以切身体会到。在十八大之后,百姓的期望值会更高,哈尔滨市政府还有什么举措,让百姓幸福感升级?
宋希斌: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为此,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2012年投入292亿元,实施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完成70个惠民行动项目,让全市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一是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上,我们重点采取提升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通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加大产业建设力度以及农民进城镇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双百万”工程等途径,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了22500元和11443元,增长12.3%和19.1%。
二是在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上,我们把保障房作为“一号民生工程”来抓,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9万套,竣工各类保障住房5万套,1.6万户群众享受到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补贴。
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上,我们不断加大保障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林四场”职工全部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实现养老保险政策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均增加206元;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医保统筹范围,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10%;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410元和每年1718元;为35万户困难群众发放社会救济金11亿元。
四是在社会事业发展上,2012年我们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财政教育支出达到118.6亿元,比上年增长30.2%,改善就医条件,新农合实现了全覆盖。为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提前两年实现全覆盖,推进了一批文化体育项目建设,如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厅等标志性文化项目,启动了八区体育场馆建设等等。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市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2013年,我们还要继续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以惠民行动项目为牵动,在保障房建设、就业、就医就学和社会保障、困难群众救助以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收入等方面,实实在在地让人民群众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华夏时报》:哈尔滨是一座十分“洋气”和“大气”的城市,城市的旅游和文化都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这与万达的“文化旅游城”的创意,有什么契合之处?对城市的发展、升级有何现实意义?
宋希斌:哈尔滨旅游资源富集,自然风光秀美。大冰雪、大湿地、大森林是哈尔滨广袤壮观风光的最佳写照。拥有全国城市中最大的湿地和以太阳岛为代表的45家A级旅游风景区和1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哈尔滨冰雪节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哈尔滨已经成为“中国十佳宜居旅游城市”、“全球50个避暑旅游名城”、世界知名的音乐名城。同时,哈尔滨依托古今文化荟萃,中西文化交融的优势,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从产业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如何把文化和旅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交相辉映,相融相合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万达集团将在哈尔滨松北区建设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投资超过200亿,是万达集团推出的国内超一流的大型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产业集群,具有项目创意的唯一性、设计团队的权威性、知识产权的独有性三大特点和优势。万达文化旅游城不仅聚合文化旅游资源、提高产业发展层次,更能够催生和促进多种现代服务业态的发展繁荣,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哈尔滨的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完全符合哈尔滨打造集冰雪体验、避暑度假、高端商务、旅游集散功能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名城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目标方向,对哈尔滨实施新战略、实现新跨越,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大城市必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宋希斌: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为此,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2012年投入292亿元,实施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完成70个惠民行动项目,让全市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一是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上,我们重点采取提升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通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加大产业建设力度以及农民进城镇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双百万”工程等途径,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了22500元和11443元,增长12.3%和19.1%。
二是在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上,我们把保障房作为“一号民生工程”来抓,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9万套,竣工各类保障住房5万套,1.6万户群众享受到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补贴。
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上,我们不断加大保障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林四场”职工全部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实现养老保险政策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均增加206元;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医保统筹范围,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10%;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410元和每年1718元;为35万户困难群众发放社会救济金11亿元。
四是在社会事业发展上,2012年我们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财政教育支出达到118.6亿元,比上年增长30.2%,改善就医条件,新农合实现了全覆盖。为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提前两年实现全覆盖,推进了一批文化体育项目建设,如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厅等标志性文化项目,启动了八区体育场馆建设等等。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市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2013年,我们还要继续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以惠民行动项目为牵动,在保障房建设、就业、就医就学和社会保障、困难群众救助以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收入等方面,实实在在地让人民群众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华夏时报》:哈尔滨是一座十分“洋气”和“大气”的城市,城市的旅游和文化都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这与万达的“文化旅游城”的创意,有什么契合之处?对城市的发展、升级有何现实意义?
宋希斌:哈尔滨旅游资源富集,自然风光秀美。大冰雪、大湿地、大森林是哈尔滨广袤壮观风光的最佳写照。拥有全国城市中最大的湿地和以太阳岛为代表的45家A级旅游风景区和1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哈尔滨冰雪节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哈尔滨已经成为“中国十佳宜居旅游城市”、“全球50个避暑旅游名城”、世界知名的音乐名城。同时,哈尔滨依托古今文化荟萃,中西文化交融的优势,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从产业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如何把文化和旅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交相辉映,相融相合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万达集团将在哈尔滨松北区建设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投资超过200亿,是万达集团推出的国内超一流的大型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产业集群,具有项目创意的唯一性、设计团队的权威性、知识产权的独有性三大特点和优势。万达文化旅游城不仅聚合文化旅游资源、提高产业发展层次,更能够催生和促进多种现代服务业态的发展繁荣,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哈尔滨的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完全符合哈尔滨打造集冰雪体验、避暑度假、高端商务、旅游集散功能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名城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目标方向,对哈尔滨实施新战略、实现新跨越,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大城市必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