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两手抓”年金市场
控股长江养老保险,筹建自身养老险公司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被报道称欲控股长江养老保险的太平洋保险集团(下称“太保”),在完成对长江养老保险控股的同时,并未放弃组建自己的养老险公司。
2月24日,《华夏时报》记者从太保内部人士处独家获悉,其筹建的养老险公司或已获得保监会批复,太保旗下的寿险公司正从全国系统内调集负责企业年金和团险业务的工作人员,全力筹备即将成立的养老险公司。
对于太保秘而不宣筹建养老险公司,上海多家保险公司也表示均不知情。但上海另一家养老险公司负责人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这是养老险市场的一件大事,国内年金市场竞争本已激烈,若太保筹建了自己的养老险公司,将和控股的长江养老保险一并完成,国内养老险市场必然会掀起更加激烈的竞争。
秘密筹建或已批
今年年初,太保调动该公司全国范围内做企业年金业务的员工,向已经准备好的养老险公司组织架构中扩充人手。
此前,各家媒体已纷纷报道太保旗下资产管理公司正在洽购长江养老保险的股权以达到控股的目的。上述太保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太保确实已经完成对长江养老的控股,他同时向记者透露,太保也在筹建自己的养老险公司,且已经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只是批文还没有发下来,或许等到筹备工作接近尾声时,保监会会下发筹建批文。
“太保内部已经调集人员参与养老险公司筹备,我部门已有两位同事被抽调过去,这些工作人员来自全国太保系统,主要是负责企业年金和团险业务的人,未来太保寿险业务中的企业年金和团险会平移到新筹建的养老险公司中。”在回答记者关于太平洋养老险公司的筹备时,这位内部人士肯定地对记者表示。但是他并没有告诉记者太平洋养老险公司何时筹建完毕,也没透露保监会何时下发批文,只表示很快。
“这位人士的言论,否定了此前媒体关于太保一旦控股长江养老,就等于拥有自己的养老险公司的猜测。”2月25日,一位市场人士分析,太保并不满足控股长江养老,因为控股长江养老,不等于长江养老就属于太保,而且太保受让上海国际集团持有的长江养老20%的股份,是在上海市有关部门的主导下进行的,全资组建养老险公司一直是太保集团最大的心愿。
“太保既然控股一家养老险公司,自己再组建养老险公司会不会很难通过监管部门的批准?”上海另一家养老险公司负责人对此质疑。
据记者了解,太保组建自己的养老险公司已是“板上钉钉”,而高层架构甚至在太保上市之前就已经确定,由时任太平洋保险公司副总经理、现任太平洋保险集团副总经理的汤大生任太平洋养老险公司董事长,注册资金为2亿人民币,由太保集团下的寿险公司负责筹建。
据可查资料显示,现任太保集团副总经理的汤大生,1993年加入太保,自1999年起担任太保公司副总经理,同时兼任太保寿险董事、太保产险董事、太保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
两手备战年金市场
本报记者了解到,虽然业内质疑监管机构是否会给太保两张养老险牌照的可能性,但太保集团组建自己的养老险公司其实早已经被列入发展规划中,若不是2007年末未上市,其养老险牌照早已经拿到,而即使今天传出太保在全国系统内调集人员,只是表明太保的养老险公司快搭建完毕,只等人员到位,牌照发放,正式开业。
“太保内部人士不会凭空来风说自己组建养老险公司,毕竟这是大事情,若太保再不组建自己的养老险公司,等到市场竞争达到白热化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如果太保养老险得以顺利组建,它将是继国寿养老、平安养老、太平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之后第六家养老险公司。缺少自己的养老险公司一直是太保的憾事,而且太保在年金市场上的影响力有限,通过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参股长江养老,只是股权投资,对于一个综合化经营的保险集团而言,拥有专门的养老险公司是必须的。”2月26日,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
太保一旦自己的养老险公司获批,对于年金市场必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并由此引起整个年金市场更大的竞争效应。据悉,太平洋养老险公司很可能会仿照其他养老险公司做法,成立之后,平移保险业务中的团险业务和企业年金业务。
2月27日,一家证券公司保险分析师告诉本报记者,现在的年金市场其实并不是由国内五家保险公司在开拓,其实还不包括一些已经获得企业年金牌照的基金公司,因此太保的加入可能会使年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过对于太保来说,如果消息属实,虽然后获批,但是它却拥有后发优势。
“其一,控股长江养老,就等于拥有150亿元的存量上海市场年金的量,自不必太保亲自去开垦,而且可能保费最终计入太保的总保费内;其二,太保拥有除西藏之外所有分支机构,开拓外地年金市场要比长江养老方便得多,长江养老则可以不必去开拓疆场,互相取长补短,将会成为太保发力年金市场的两翼。”该分析师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