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美国的枪政治

作者:赵灵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2-19 23:30:00

摘要:枪支的泛滥危及到美国的社会安定,都没能促使美国政府采取哪怕是最温和的枪支管制新政策。

美国的枪政治

资深媒体人 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赵灵敏

    12月14日,20岁的亚当·兰扎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顿城桑迪胡克小学制造了令全世界震惊的血腥枪击案。根据美国媒体报道,亚当·兰扎首先在家中枪杀了自己的妈妈南茜·兰扎,然后携带南茜购买的4支枪进入学校,血洗了两间教室,在杀死20名5到10岁的儿童和6名成人后自杀。
    2012年,美国多次发生死伤多人的恶性枪击事件:4月2日,加州奥克兰市奥依克斯大学发生校园枪击事件,一名亚裔男学生持枪在教室开枪,造成7人死亡,3人受伤;4月11日,位于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校园附近,两名中国留学生在车中遭枪击身亡;7月20日,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一家戏院在进行《蝙蝠侠前传3》的首映时发生枪击事件,至少造成14人死亡,50余人受伤。近几年发生的骇人听闻的枪击事件还包括:2011年1月8日,美国民主党女众议员吉福兹参加公共活动时遭枪击,事件造成6人死亡,吉福兹伤势严重,最后退出政坛;2009年11月5日,得克萨斯州胡德堡军事基地发生枪击案,13人死亡;2007年4月20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韩国学生赵承熙枪杀33人后开枪自杀。
    除了造成大量平民的伤亡之外,枪支的泛滥还造成了1865年林肯,以及后来的加菲尔德、麦金莱和肯尼迪4位总统、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被暗杀,以及里根等8位在任总统遭枪击重伤等重大政治事件。另外,枪支暴力与美国大多数凶杀案及超过一半以上的自杀案有关。在全球每年新出产的800万支枪支中,有大约500万支在美国出售。全球民间流通的枪支大约为6.5亿支,美国占2.7亿支,这意味着大约平均每10个美国人就拥有9支枪。
    不仅如此,美国有一个被默认的用枪原则,在遇到危险时是“先开枪再问你是谁”。1992年感恩节期间,在路易斯安那州,年仅16岁的日美交换中学生付布吉宏应邀去朋友家参加化装舞会,不巧走错了家门。一张生面孔吓坏了这家的主妇,她惊叫丈夫皮尔斯:“快拿枪来!”皮尔斯立刻持枪喝令:“不许动!”可是,刚到美国不久的付布吉宏对多变的英语口语还不熟练,未等弄清楚自己是继续前进还是后退时,主人扣动了扳机,付布吉宏当即丧命。半年后,当地法院按照路易斯安那州法律中户主对不速之客有权使用致命暴力的规定,裁决为枪手无罪。
    但即便枪支的泛滥危及到美国的社会安定,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滥杀无辜,让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都没能促使美国政府采取哪怕是最温和的枪支管制新政策。奥巴马在桑迪胡克小学枪击事件后留下了眼泪,却只是表示美国需要改变,没有谈及任何具体措施,对“枪支管制”这几个字更是提都不敢提。来自民主党的参议员范斯坦表示,会在明年1月新一届国会开幕后提交一份禁止私人持有自动步枪的法律草案。但国会的共和党人则普遍对此不以为然,得州共和党众议员戈默特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就认为,如果在枪案中遇难的校长霍奇斯普朗在对抗枪手时配有武器,就可以阻止枪手行凶。
    枪支管制在美国难以推行,首先当然是受到来自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支持拥有枪的美国步枪协会(NRA)被公认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游说团体,会员有几百万人,在历史上,有8位美国总统都是该协会的会员。NRA的起源可以追溯至美国内战时期,最初是由于对内战时期士兵们所普遍表现出来的射击水平感到不满而成立的。1960年代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先后遇刺之后,美国政府在压力下开始在枪支管制方面进行立法。也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NRA的角色逐渐从一个普通的枪支爱好者俱乐部转变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反枪支管制政治团体。2011年初以来,它在游说上的花费比所有控枪团体加起来还多10倍。
    而更重要的原因来自于美国社会内部:美国民众不愿放弃个人拥有枪支的权利。在美国历史上,民兵在莱克星顿打响了第一枪,从而为独立战争正式拉开序幕。在许多美国人看来,最初美国之所以能够获得独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拥有和携带枪支。1791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二条修正案规定:“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在随后西部边疆的开拓中,枪支再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为了确保北方的胜利,大力鼓励武器的生产和武装北方的民众,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枪支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人们将拥有枪支视为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枪支在美国被视为“秩序的象征和保守主义的图腾”。 在不少人看来,持有和携带枪支作为宪法“人权法案”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旦在管制枪支问题上有所突破,就会侵蚀“人权法案”的神圣性,对宪法中所规定的公民权利构成威胁。
    另外,枪政治的错综复杂,还离不开美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政治禀赋:对权利的关注大于对切实利益的关注。在世界其他地方,选民做决定往往是“屁股决定脑袋”,哪个政纲对自己有利就支持哪个,但美国人的政治觉悟往往能超越个人的得失,而上升到个人权利的层面。奥巴马大力推行的医保法案确实能解决美国医疗系统中许多久拖不决的问题,但从该法案中受益的很多普通民众却并不领情。一些反对医保法案的人认为,是否买医疗保险是个人的事,即便因为不买导致什么不测,那也是个人的选择,政府无权干涉。枪支问题也是如此,20年前在枪击事件中痛失18岁爱子的格里高利·吉布逊日前在《纽约时报》撰文说,“自己一度积极参加呼吁枪支管制的活动,集会、签名、写信、演说,一项不落。不过最终放弃努力,因为“意识到问题的实质在于,这是我们美国人想要的生活方式。我们要自由,我们要枪械。哪怕必须不时忍受一下校园枪击的痛苦,也只能这样。”
    在此情势下,奥巴马政府很难在枪支管制时有什么很大的作为。尽管舆论的巨大压力可能推动一些限制措施的推行,但在美国控枪历史上,类似今天通过明天又变相推翻的旧事实在是太多了。枪支管制的节点,还远远没有到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