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叩开自闭儿童心灵
摘要:著名画家陈丹青曾说有自闭症儿童,没有自闭症儿童作品。他们的作品可以平等的放入艺术的行列。
洁白的墙面上,几十幅色彩浓烈的画作在闪动的镁光灯下夺人视线。一一看去,这些作品记录的都是孤独症少年及多位其他精神障碍者的绘画生活。
“作品里充满着灵魂的、原生的创造能量,这种来自既定规则以外的创造力,带给我们太多领域里的灵感启示和深度思考,提醒我们还可以回到原点,我们每个人都还有机会重返天真。”三星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张端端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中国三星集团一直奉行“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贡献于中国社会的企业”的理念,多年来热心公益,这其中对中国的残疾人事业更是尤为关注。本次活动,就是为自闭症孩子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是让公众重新了解和认识自闭症患者的平台。
尊重孤独症患者
荧幕上,他们是数字烂熟于心的“雨人”,是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奔跑的阿甘;生活中,他们与这个世界隔着遥远的距离,被封闭在一个我们无法洞悉的梦魇里。而一旦他们拿起画笔,艺术的光芒便以不可思议的形式在画面肆意流淌。
他们是自闭症患儿,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据2007年中国自闭症论坛上披露的统计数据,中国自闭症患儿人数已达100多万,未被发现和有自闭症倾向的儿童数量可能还要多,且患病率逐年上升。而且,由于国情特殊,我国的自闭症患儿目前仍是一个政策上无倾斜、技术上无良方、社会上饱受歧视的群体,像一群来自孤独星球的孩子。
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主办方共请来了孤独症少年和正常少年共十多名,孩子们在一张约20平米的画布上画画。有的孩子画人脸、花草,有的则只是把颜料一团一团无意识地涂抹。
“尊重孩子们的想法,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宣传部副部长常达对记者说。
展出的70余幅作品中,包括中国残疾人杂志社《三月风》主编、摄影师张立洁的14张摄影纪实作品,张立洁介绍,她把精神障碍者的画用投影仪打到其房间,然后让他们对着镜头自由摆姿势,有人对着镜头行军礼,有的趴在床上,有的则直勾勾地盯着镜头。
张立洁说,她今年辗转北京、河北、江苏等地,寻找在绘画方面小有成就的精神障碍者。她每次需要先了解精神障碍者的生活环境和画画风格,然后拍摄上百张照片,从中选出满意作品。
14岁的肖靖康就是其中的一位自闭症患者,他画的《爸爸》和《妈妈》被选中在画展中展出。当他从张端端手中接过荣誉证书的时候,展厅内掌声雷动,记者注意到,他并不为所动,好像仍然置身于事外。
他自顾自地说着自己的想法:“我喜欢画画,更热爱美食。我的梦想是长大了开一家咖啡店,当一名西点师。”
“他们活在另一个世界当中,身上大部分与外界相通的触角被隔绝,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触角(绘画)得到纯净而极致的发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木说。
自闭症孩子的艺术可能缺“术”,但绝对不缺“美”。李木对记者说,一些自闭孩子在绘画方面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无所畏惧的精神,令他和许多专业美术工作者汗颜。“我们都应该自闭。我们知道得太多了,不自闭的话,根本搞不出好东西来。”
“我们对‘天真者’的关注,就是他们艺术存在的最好的证明。”李木说。
作品看不到“自闭”
“天真者的像”是中国残疾人杂志社“人道温暖我们”系列文化活动的最新作品,在延续公益主题的基础之上,向公众呈现这个群体在艺术上的惊人潜力。
此次展览由“天真者的像”和“天真者的画”组成,展示了20余位国内一流的精神障碍艺术家的70余幅作品。张立洁表示,如果没有所有家长和小艺术家们的支持和敞开心扉,就不会有今天的这些照片、这个展览。
记者了解到,这是继《非典后遗症》、《罕见病》之后,张立洁再一次将镜头对准中国的残疾人群体,从2012年初开始,历时一年为“天真者”造像,用个人化的摄影语言展现了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呈现着人性的天真、质朴与幽默。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自闭’,与之相反,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坦诚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不需要专业知识和静心体味,你也能感觉到强烈的情感扑面冲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邢建绪说。
然而,遗憾的是,社会对待精神障碍、智力障碍者的艺术创作仍然停留在慈善层面,往往很少有人能真正懂得和欣赏他们作品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因此他们的才华也常常被忽视、埋没,甚至扼杀。艺术对他们而言,既是一种需要争取才能获得的权利,更是一个希望。
著名画家陈丹青曾说,有自闭症儿童,没有自闭症儿童作品。他们的作品可以脱离“自闭症”本身,平等地放入艺术的行列。
“这种情感,既不同于一般儿童画,也区别于专业的成人绘画,因此我们称之为‘天真者的艺术’,希望这个词能够准确地描述这种力量。”张立洁对记者说。
邢建绪表示,这种纯粹和直接源自不谙世故、不染尘烟的心灵,他们的纯净之心,让我们拍案称奇、自惭形秽,让我们不得不反思长久以来对他们天赋的漠视、禁锢与误导。“希望社会为精神障碍者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更多的爱心人士和慈善组织行动起来,关爱精神障碍者。”邢建绪说。
“这个展览很有意思,天真者们通过线条、色块搭建出他们自己的世界,他推开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不同寻常的艺术;同样也很有意味,他们对于世界、生活、他人的认识和表达,是最原始的,几乎是下意识的,也是最具有艺术价值和某种意境的;而杂志社的年轻人投身于人道主义事业,关注弱势群体、边缘群体,采访之中也受到触动和洗礼,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倪林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