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财政支出超2万亿?
摘要:被广泛报道的“超收3000亿”属于误读,并且从先行预算管理制度来看,违规花钱的空间已被压到了最低点。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前11个月全国财政累计支出为104896亿元,按照今年安排的财政支出124300亿元的预算指标推算,最后一个月将有约19404亿元的预算资金待支。
有财税专家称,考虑到财政超收3000亿等因素,今年12月我国财政单月支出将有望超过2万亿元。如果是这样,12月的财政支出将创下我国财政单月支出的新高,同历年的12月份数据相比,去年12月支出19974亿元,已为历年之最。
不过,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对此并不认同,他在12月13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被广泛报道的“超收3000亿”属于误读,并且从先行预算管理制度来看,违规花钱的空间已被压到了最低点。
“超收3000亿”?
财政部日前公布,1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7871亿元,前11个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089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9%。
据有关媒体报道,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近日曾公开表示,按照2012年年初的预算收入增幅计算,实际增幅已经“超出”预算增幅2.9个百分点。推算下来,2012年可能形成的财政超收收入规模,起码在3000亿元上下。
“这是误读。”白景明对本报记者分析说,“11月财政收入同比增幅较高,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收入基数较低的影响,但本月财政收入绝对数却比较低。”
据官方统计数据,11月的全国财政收入比10月份少2573亿元,比前10个月平均月收入少2232亿元。而剔除基数低不可比因素后,11月的全国财政收入仅增长10%左右。
白景明认为,虽然近两个月经济增长企稳回升带动相关税收有所增加,但由于一些潜在因素制约,税收和财政不可能像前几年那样保持高增长,11月进口零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才勉强回升到10.1%。
中国企业财税管理研究院院长谢学焘表示,作为预算本身,可以和实际执行情况有出入,但是出入太大,如12月份预算支出近2万亿,占了全年支出的六分之一,这就有问题了。
白景明并不认同谢学焘的观点,他说,今年全国财政支出预算12.43万亿元,如果平均到每个月大约支出1.04万亿元,最后一个月还有19404亿元未支,比平均数多9000亿,但关键是剩下的这些钱并不是全要支出去。
违规花钱已被压至最低
在白景明看来,最后一个月支出高一些,并不是故意违规集中花钱,而是按制度花钱。“在现行预算管理制度下,也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突击花钱。”
白景明分析称:“预算执行采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制度,各级财政部门严格按照预算进度和流程审核拨付资金。”
特别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预算资金一直保留在国库,不是拨付到预算单位账户,这就防范和避免了预算单位“年末突击花钱”;而且,各级财政超收收入原则上有一部分要按照规定转入预算调节基金,也不会全部安排支出。
白景明举例说明,“比如农业、科技、教育等法定支出必须按期拨付,不会集中在某一月份支出;再如低保发放也是要逐月支出;还有涉农补贴,必须按期打到农民的卡上。”
此外,现行预算制度规定预算资金可以作结转或结余处理。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为防止个别地方和部门出现违规行为,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都在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建立预算支出责任制度,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创新财政监管模式,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但从根本上讲,老百姓更关心财政的钱花在了什么地方。
“虽然12月份财政支出规模确实会大一些,但基本上都是经预算安排且根据政策和实际需要执行的支出,而且绝大部分资金是用于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白景明说。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前11个月全国财政累计支出为104896亿元,按照今年安排的财政支出124300亿元的预算指标推算,最后一个月将有约19404亿元的预算资金待支。
有财税专家称,考虑到财政超收3000亿等因素,今年12月我国财政单月支出将有望超过2万亿元。如果是这样,12月的财政支出将创下我国财政单月支出的新高,同历年的12月份数据相比,去年12月支出19974亿元,已为历年之最。
不过,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对此并不认同,他在12月13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被广泛报道的“超收3000亿”属于误读,并且从先行预算管理制度来看,违规花钱的空间已被压到了最低点。
“超收3000亿”?
财政部日前公布,1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7871亿元,前11个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089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9%。
据有关媒体报道,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近日曾公开表示,按照2012年年初的预算收入增幅计算,实际增幅已经“超出”预算增幅2.9个百分点。推算下来,2012年可能形成的财政超收收入规模,起码在3000亿元上下。
“这是误读。”白景明对本报记者分析说,“11月财政收入同比增幅较高,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收入基数较低的影响,但本月财政收入绝对数却比较低。”
据官方统计数据,11月的全国财政收入比10月份少2573亿元,比前10个月平均月收入少2232亿元。而剔除基数低不可比因素后,11月的全国财政收入仅增长10%左右。
白景明认为,虽然近两个月经济增长企稳回升带动相关税收有所增加,但由于一些潜在因素制约,税收和财政不可能像前几年那样保持高增长,11月进口零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才勉强回升到10.1%。
中国企业财税管理研究院院长谢学焘表示,作为预算本身,可以和实际执行情况有出入,但是出入太大,如12月份预算支出近2万亿,占了全年支出的六分之一,这就有问题了。
白景明并不认同谢学焘的观点,他说,今年全国财政支出预算12.43万亿元,如果平均到每个月大约支出1.04万亿元,最后一个月还有19404亿元未支,比平均数多9000亿,但关键是剩下的这些钱并不是全要支出去。
违规花钱已被压至最低
在白景明看来,最后一个月支出高一些,并不是故意违规集中花钱,而是按制度花钱。“在现行预算管理制度下,也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突击花钱。”
白景明分析称:“预算执行采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制度,各级财政部门严格按照预算进度和流程审核拨付资金。”
特别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预算资金一直保留在国库,不是拨付到预算单位账户,这就防范和避免了预算单位“年末突击花钱”;而且,各级财政超收收入原则上有一部分要按照规定转入预算调节基金,也不会全部安排支出。
白景明举例说明,“比如农业、科技、教育等法定支出必须按期拨付,不会集中在某一月份支出;再如低保发放也是要逐月支出;还有涉农补贴,必须按期打到农民的卡上。”
此外,现行预算制度规定预算资金可以作结转或结余处理。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为防止个别地方和部门出现违规行为,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都在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建立预算支出责任制度,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创新财政监管模式,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但从根本上讲,老百姓更关心财政的钱花在了什么地方。
“虽然12月份财政支出规模确实会大一些,但基本上都是经预算安排且根据政策和实际需要执行的支出,而且绝大部分资金是用于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白景明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