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各国领导人的“出镜”特点

作者:赵灵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2-14 23:37:00

摘要:世界上的大部分地方,依据新闻本身的价值来决定报道编排的优先顺序,早成了新闻界的普遍做法和共识。

各国领导人的“出镜”特点

    最近,中央政治局做出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其中提到改进新闻报道,要求“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就是说,对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不再一股脑儿地全上,不再一味地长篇大论,而是一看工作需要,二看新闻价值,三看社会效果,有选择地报道,尽量减少。
    看到这条规定,最直接的反应是想起了2010年7月参观位于华盛顿的美国新闻博物馆,该馆展示着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内和其他34个国家共127份主要媒体的头条,这些头条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关于这场惊天大事的,唯独中国某报的头条是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和九运会的。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参观美国新闻博物馆后,感慨中国与世界脱节最大的是价值观。从这个角度看,改进新闻报道的相关规定,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媒体的报道质量和公信力,也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缩小中国和世界之间的价值观鸿沟。
    而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方,依据新闻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涉及的领导人官阶的大小来决定报道编排的优先顺序,早已经成了新闻界的普遍做法和共识。至少在具体做法上,各国的情况又不尽相同而已。
    美国奉行新闻和言论自由的原则,媒体在美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足鼎立之后行使监督职能的“第四权力”,当然有权批评政府和总统,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专栏作家平时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修理”美国总统、高官和批评政府的各种政策。善于和媒体打交道,能够提升政府的执政力与话语权;反之,政客一旦得罪或忽视媒体,就可能在舆论和政治上遭受致命打击。对于媒体来说,政府既是不得不依靠的重要信息渠道,又是监督的对象和争夺话语权的对象。当然,因为美国媒体从来都有左右分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都是著名的自由主义立场的报纸,通常支持民主党;《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时报》则奉行保守主义立场,通常站在共和党一边。福克斯新闻网更被称为“共和党的官方电视台”。再加上媒体记者大多是自由派,因此在不同的总统当政时,媒体的态度也有微妙的变化。共和党的尼克松在“水门事件”后的下台,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华盛顿邮报》持续不懈的追踪报道。而对于来自民主党的奥巴马,大部分媒体的态度好得不可思议,甚至已经到了伤及自身专业形象的程度。
    皮尤研究中心新闻卓越计划对美国七大媒体所做的研究发现,美国新闻媒体对奥巴马领导作风和个人特质关注的程度,显然远超过它们对克林顿和小布什这些方面的注意。这项研究发现,美国媒体44%有关奥巴马的报道是在谈他的人格特质、领导能力和作风,但是有关小布什与克林顿的报道却有74%和71%是专注于他们的政策。除了党派因素以外,这种情况显然是因为奥巴马本人有更多的卖点:黑人、长得帅、辩才无碍、善于使用互联网推销自己等等。
    和美国政客与媒体相生相克的平衡状态不同,在英国,由于市场的有限,在过去很多年默多克领导的新闻集团在英国传媒业拥有压倒性地位,又时常对有意冒犯他的名人通过旗下的媒体进行公然的羞辱和人格谋杀,因此自撒切尔夫人起的英国首相,都和默多克保持密切的关系,默多克则操纵旗下的《太阳报》、《世界新闻报》、天空广播公司等具有大量受众的新闻媒体,在竞选中为候选人摇旗呐喊。现任首相卡梅伦就曾经透露,如果在竞选中得罪了默多克,很有可能导致竞选失败,因为默多克掌握着受众,操纵着民意。流风所及,即便布朗当首相时《世界新闻报》通过不正当手段得知他孩子得病的信息并加以披露,布朗的妻子仍不得不与《世界新闻报》的总编辑布鲁克斯以姐妹相称。总体而言,英国媒体在与政客的关系中占据优势,并最终导致了现在英国政坛受制于垄断新闻集团的局面。尽管11月29日刚刚出台的关于窃听丑闻的调查报告建议对媒体加强管制,但估计很难行得通。
    而在日本,尽管媒体也有左右之分,但行之经年的记者俱乐部制度,确保媒体与官方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从日本国会、政府到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从政党总部到大的经济团体,都设有记者俱乐部制,发布新闻,进行宣传。新闻单位多派有驻俱乐部的常驻记者。此外,政府首脑或政党要人,经常不定期地邀请报社负责人聚餐或座谈,非正式地对一些重大问题发表看法或予以暗示。显然,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下,日本媒体和政客之间是一种比英美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彼此之间的博弈中处于下风。而面对近年来首相更迭频繁的现象,日本媒体一方面痛批政治家缺乏领导力,渴望日本出现改革家和政治强人,另一方面却对小泉、小泽、石原等有想法的政治家极力攻击,一个都看不上。

    法国则是另一副面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法国政要因为情事下台。密特朗曾说:“如果法国也像美国那样追究性丑闻,我所有的部长都会辞职。”法国媒体也并没有对政客私生活穷追猛打的习惯,“调查止于卧房门外”的原则一以贯之,因为法律禁止媒体在未经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公开其照片,一部《诽谤法》就成了政界人物的“护身符”。即使婚外情被泄密,法国人也并不在乎。在这个公共领域和私人生活划分得很清楚的国家,感情出轨与道德无关,更不意味着对国家的不忠。于是,密特朗的情妇出现在他的葬礼上,希拉克的婚外情也是尽人皆知,再往前追溯,拿破仑爱上了有夫之妇,福尔总统在半裸的情人怀里猝然离世,德斯坦骑着自行车去跟情妇幽会……显然,法国人坚信性行为不端以及相关的欺骗或虚伪,和一个政治家能否担当领导大任并无太多的关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