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稀释的诺奖

作者:严葭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2-14 23:42:00

摘要:外国作家的诺奖作品由于文化地域的生疏,难免曲高和寡,在国内遇冷可以理解,而莫言的作品又如何呢?

被稀释的诺奖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严葭淇 北京报道

      当地时间2012年12月10日,随着莫言从瑞典国王的手中接过诺贝尔文学奖证书、奖章和奖金支票,国人持续2个多月的诺奖话题也渐渐趋于平静。由于莫言所获诺奖奖金缩水近20%等因素,近年来饱受争议的诺奖含金量问题不可避免地浮出水面。


奖金缩水近20%

      今年的诺贝尔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折成人民币大约750万元,这个数字比往年的1000万瑞典克朗的诺奖奖金已缩水20%。如果按当日的汇率计算,114万美元合人民币710万元,而800万瑞典克朗折成人民币是744.8万元。其间差距达40万人民币,这便是今年诺奖组委会放弃以往用美元发放奖金而改用瑞典克朗的原因,因为目前的瑞典克朗处于升值阶段,这多少可以对缩水的奖金有所弥补。
      然而,作为欧盟成员国,瑞典正经历经济紧缩,因此除奖金缩水外,著名的颁奖晚宴也在一定程度上悄悄“瘦身”。
      瑞典当地时间12月10日,诺奖多个奖项颁奖仪式结束后,将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行著名的诺奖晚宴。今年的晚宴宴请的宾客超过1200位,约40名大厨在后厨倾尽全力忙碌,预计使用瓷器7000件、银器1万件和5000余只玻璃杯。按照以往惯例,为准备这个顶级盛宴,数以千计的鲜花将从意大利空运入境,主办方还会邀请顶级厨师、设计师和音乐家参与筹备。
      晚宴开销庞大,2011年约为2000万瑞典克朗,约合300万美元。今年相关开销悄然缩减,具体减支细节颁奖方拒绝透露,为了让宾客们“感觉不到”。但据法新社报道,诺奖晚宴的承办合同今年重新签订,为诺奖得主配备的专用汽车也有所减少。
      诺贝尔奖的奖金来自于诺贝尔基金会,该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原始资金是诺贝尔捐献的980万美元。但到1953年,该基金会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也正是在这一年,诺贝尔基金会做出了突破性改变,将基金管理章程更改为以投资股票、房地产为主,从而扭转了该基金的命运,到1993年该基金的总资产已滚动至2亿多美元。
      目前,诺贝尔基金会执掌着大约4.5亿美元资金。由于近年全球经济形势不佳,基金会所获资金收益下降。据悉,诺贝尔基金会近些年来的财务运作很是糟糕,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投资均为不利,剔除通胀因素,2010年1000万的奖金已是其10年来的最低,因为此前的8年诺奖单项奖金数额已连续8年维持不变,而在以前的10年中,奖金额则是逐年递增的。今年就更不用说了,奖金由1000万瑞典克朗缩水至800万瑞典克朗,应该是诺奖自2001年来实际奖金额的最低值。


权威性和影响力下降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奖项,诺贝尔奖一直引发全世界最广泛的关注。但近些年伴随越来越多的争议,诺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也在缩水,而沦为赌博公司赚钱项目的“文学最高奖”的含金量更备受质疑。
      早在2009年诺奖颁发期间,知名作家阿来就表示,因为偏见和狭隘长期占据这个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有三分之一是不入流的。”而美国作家玛丽·阿拉纳更偏激地认为,应该彻底取消诺贝尔文学奖。
      据报道,在诺贝尔各奖项中,只有文学奖被赌博公司列为博彩项目,而物理学奖、化学奖等奖项则没有这种情况,因为世界上哪位科学家取得了什么成就大家一目了然,而文学却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再加上评委会从不公布提名名单,因此每年的文学奖都是最大的悬念。
      阿来说,其实国外作家对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太多欲望。“在国外我也接触过很多作家,绝大多数都不关心奖项。在国外,包括诺贝尔奖,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吹得神乎其神,似乎成为文学的终极目标。其实文学奖是现代出版商业化之后才有的,一个世纪前,根本没有文学奖,那么多大师的产生,他们靠什么?如果老想奖项问题,就不能解释他们为什么写作。”阿来直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中,有三分之一是实至名归,有三分之一则属于可得可不得,还有三分之一作家的作品根本不入流。
      此次莫言获奖,外界多评论“含金量”最高的是莫言自己作品的升值。除奖金外,莫言手稿大幅看涨,作品改编版权费加码,即将重印的作品也将提高售价,而文学的边缘地位和国人对文学的阅读兴趣在热过一阵后,并没有太多改观。
      诺贝尔文学奖的偏见也一直为世人诟病。过去10年,欧洲人几乎包揽了该奖项,而包括美国人在内的其他地区的作家则一直无缘诺奖。2008年美国与瑞典皇家学院常务秘书长贺瑞斯·英达尔为此还爆发了口水战,2009年4月,《华盛顿邮报》更发表美国作家玛丽·阿拉纳的文章,称应该取消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偏见和狭隘长期占据这个奖。
      其实,不仅文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及和平奖也是口水集中、遭受非议最多的所在。2010年,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戴尔·莫特森,英裔塞浦路斯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3位学者共同获得了经济学奖,这个结果在学界和媒体引发了好一阵骚动。
      因《黑天鹅》一书闻名的作家纳西姆·塔里布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褒奖的很多经济理论,恰恰是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元凶。他并认为,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尤其不应该颁给哈利·马科维茨、莫尔顿·米勒及威廉姆·夏普等几位经济学家,他认为正是这些学者的理论,鼓励了过度冒险行为。
      而诺贝尔和平奖争议不断的原因,则在于它和政治因素的亲密关系。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刚上任不久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由此引发了来自美国本土和全球范围潮水般的嘘声。美国畅销书作家格林沃尔德,甚至对诺贝尔和平奖的“和平”性质提出质疑。而早在2007年,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因增强全球气候变化意识获得和平奖,也遭遇科学界的一片倒彩,批评者称戈尔并非科学家,甚至根本不懂气候变化问题。


作品影响力式微

      多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年年聚集全球目光,但文学奖获奖作家却并没有享受到洛阳纸贵的待遇,许多作家拿奖后作品该怎么冷还怎么冷,有的作品热乎一阵后依然跌入冷宫,诺贝尔文学奖所倡导的经典文学,并不能改变当今文学在全球的式微地位。
      其原因当然在于,在今天的数字媒体和全球娱乐时代,经典阅读已成为一种奢侈。文学的大众化趋势明显,大有取代经典文学的倾向。在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主持的读书节目“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已成为一种大众阅读的标杆,她推荐的书风靡全国,连文学评论家也被这种“奥普拉现象”左右。
      而娱乐提供的商机也是任何文学经典所不可比拟的,没有任何一部诺奖作品可以和《哈利·波特》等畅销书,在影响力和商业回报上能一较高低。
      当然,在中国每年诺奖公布后,诺奖作品的销量会略微增加,但它们在大众阅读领域还是很难形成风向标,虽然受关注度高,销量却很难超越畅销书。
      2007年,88岁高龄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莱辛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曾几次获诺奖文学奖提名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其作品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极具挑战性。
      莱辛的两部经典作品《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2000年就被引进国内,但销路一直不佳。莱辛获诺奖后,译林出版社火速加印了这两部作品,但遗憾的是,销售依然不佳。
      如果有诺奖作品的热销者,那2006年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无疑是个幸运者。他的《我的名字叫做红》中文版刚一出版就赶上诺奖颁奖,该书因此在全国销出30万册,刷新外国严肃文学类图书的销售纪录。而他接下来的几本著作《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雪》、《白色城堡》等也都在图书市场取得不俗成绩。
      而在《红》获得“叙述方式新颖独特”、“行文绵密富丽”等赞誉的同时,许多普通读者却认为它“文字跳跃太快”、“过多文化和历史背景带来了阅读障碍”。事实上,当人们对诺奖作品投以关注渴望一睹为快之时,更多人却表现出冷淡和望而生畏。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但当诺奖评委会评价其“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时,中国读者却一片茫然,因为她的作品从未在中国内地发行。《风中绿李》1999年曾在台湾地区推出,由于销量一般,此后再无作品与中国交集。
      2005年,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一年过去,国内也没有一家出版社出版品特的作品。直到获奖5年后,才有《送菜升降机》等两卷本戏剧集问世。业界人士表示,品特的遇冷,标志着国内对诺奖作品出版的降温。从2002年的凯尔泰斯、2003年的库切到2004年的耶利内克,连续3年国内引进诺奖作品力度够大够及时,却并没有形成大的气候。而2001年的奈保尔、2008年的克莱齐奥,销量也很是平淡,2006年帕慕克的红火,很大原因得益于出版方策划与宣传的得力。
      “目前出版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同样风险很大,近些年能够像君特·格拉斯的作品卖出3万册以上的,就可以说是奇迹了。”据说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的4部凯尔泰斯作品,每部作品的销量也就1万多册,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销量有10万册,但其余多种作品均表现一般。
      外国作家的诺奖作品由于文化地域的生疏,难免曲高和寡,在国内遇冷可以理解,那作为中国唯一一位获奖作家莫言的作品又如何呢?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中国人的诺奖情结也达到沸点。当当、亚马逊和京东等电商纷纷推出莫言专题,推广其作品,很多图书还有折扣吸引购买。但实际情况是,莫言作品并不如预想的那么受欢迎,可见,诺奖的受关注度和影响力在下降。

现场
2012诺贝尔奖晚宴菜单及流程

      12月10日,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传统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仪式之后将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行诺贝尔奖晚宴,包括瑞典皇室成员及各项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2200多人出席晚宴。极富特色的菜肴和创造性的娱乐表演,为晚会增色不少。
      晚宴的节目单遵照传统进行,首先,19点整,皇室成员和其他贵宾沿着宏伟的楼梯进入蓝色大厅。在此之前,贵宾先在市政厅的王子长廊面见皇室成员。
  仪式之后入场的是两名女性侍者,然后是国王及其晚餐同伴。皇后与诺贝尔基金会董事会主席马库斯斯托屈,以及晚宴的主持陪同入场。入场仪式以及在稍后的出场仪式中,由马提亚斯瓦格演奏市政厅的风琴,伴奏的还有多来和米卡埃尔爱玛森演奏的小号。
    1901年在大饭店魔镜大厅举行的第一届诺贝尔晚宴有113名来宾。这一天的诺贝尔奖晚宴则有将近1220名客人。负责今年菜单的是Audreas Hedlund(2002年最佳瑞典厨师)和糖果制造人Conrad Tyrsen(2009年最佳瑞典糖果制造人),斯德哥尔摩甜点和巧克力匠Ted Johansson。
  19点,所有来宾都已经入座后才公布菜单。负责晚宴菜肴的人员包括大约40名厨师和260名侍者。餐桌上摆放了为纪念诺贝尔奖九十周年而制作的诺贝尔餐具,餐具由3名瑞典设计师卡琳比克斯特、贡纳赛伦和英格丽德设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