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坏处准备 等好结果
摘要:无论投资还是实业,都是在和风险打交道,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曲折性,做期货的、买股票的人才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中粮期货的黄圣根最近出了本书,叫做《期货投资的艺术》,其实该书的副标题才是他心目中的原题——“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从事期货行业20载的他能和人分享他的一些心得,实在难得。
关于期货投资,黄曾讲过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测试。说是假设卢浮宫着火,只能救一幅画,三个选择,最里面的,最贵的,最外面的。一般人都会选最外面的,最里面的风险最大收益不一定最大,最贵的有可能在最里面所以风险也可能最大,最外面的风险最小但收益不一定最小,可能最贵的就在最外面!
黄圣根想说的是风格决定命运,我的感觉这就是“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
按照黄的经验,虽然在计算抢救名画的风险时,大部分人都能选择最优的风险-收益方案,但当让这些人去做期货时,事情却倒转过来了,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第一种方案,就是冒最大的险去赚最小的钱。所以,在现实当中投资者的结果也是如此,总是小部分人在赚大部分人的钱。
这说明什么?知易行难。
做期货是这样,做股票也是这样。上证指数跌到1949点时大部分人想的是1800点,上证指数三根放量阳线之后大部分人想的又是2100点。倒不是说具体点位有什么可以预测的可能,只是大部分人经常忘了要计算风险,或者说,就算计算风险,也会和卢浮宫失火似的,真失火和假失火时风险的应对方法不一样。
做期货和股票投资是这样,做实业也是一样。还是借用黄圣根一句话,“企业在利润没有保障的情况下盲目组织生产甚至扩大生产,从经济角度上说就是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投机,其所动用的人力、物力会远大于纯现货或期货投机。”也就是说,做实业的如果盲目扩大再生产,风险比炒期货还大。
因此,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做实业,都是在和风险打交道。这在经济学家奈特的《风险、利润和不确定性》中早就被当成专门的理论来探讨了。“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是经济活动的本质要求。
我估计大家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这里反复出现的“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是刚刚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话。根据新华社报道,12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对在座的企业家们说了这样的话,“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要充分肯定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的态势,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
就像我刚才说,无论投资还是实业,都是在和风险打交道,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好的趋势,也看到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做期货的、买股票的人才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当然,“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而且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知易行难的意味,正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知易行难,所以才要更多地为坏的情况做准备。就别说争取一个最好的结果了,等到一个好结果就不错了。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关于改革所说的一番话更耐人寻味。根据报道,习近平说到了“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说到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正是因为知道知易行难,所以要“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吗?
什么叫做知易行难?就是明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但就是难以奏效。一方面,是因为自身惰性使然,勇气不足,自制力不强;另一方面,是因为做起来阻力重重,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
那么,到底什么是硬骨头呢?每一个人因为利益出发点不同,会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优先级别,也会有一些共识。在我的概念里,单从经济角度出发,为了结构转型,我在《地平线》这个专栏里提到最多的是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这关系到一个经济体是不是完全的市场化,关系到收入分配改革和缩小贫富差距。
就像上期专栏《转型的平等味道》中我希望的一样,“应该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在财富增长和分配中多让劳动者得到好处。为了提高这种比重,一要提高工资的占比,二要实施利率市场化,让百姓获得资产性收入,三要加大国家对家庭的各项转移支付比重,包括教育、卫生、医疗。”
我们对此应该抱有多大的期望呢?我觉得还是那句话,“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作者为本报编委)
关于期货投资,黄曾讲过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测试。说是假设卢浮宫着火,只能救一幅画,三个选择,最里面的,最贵的,最外面的。一般人都会选最外面的,最里面的风险最大收益不一定最大,最贵的有可能在最里面所以风险也可能最大,最外面的风险最小但收益不一定最小,可能最贵的就在最外面!
黄圣根想说的是风格决定命运,我的感觉这就是“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
按照黄的经验,虽然在计算抢救名画的风险时,大部分人都能选择最优的风险-收益方案,但当让这些人去做期货时,事情却倒转过来了,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第一种方案,就是冒最大的险去赚最小的钱。所以,在现实当中投资者的结果也是如此,总是小部分人在赚大部分人的钱。
这说明什么?知易行难。
做期货是这样,做股票也是这样。上证指数跌到1949点时大部分人想的是1800点,上证指数三根放量阳线之后大部分人想的又是2100点。倒不是说具体点位有什么可以预测的可能,只是大部分人经常忘了要计算风险,或者说,就算计算风险,也会和卢浮宫失火似的,真失火和假失火时风险的应对方法不一样。
做期货和股票投资是这样,做实业也是一样。还是借用黄圣根一句话,“企业在利润没有保障的情况下盲目组织生产甚至扩大生产,从经济角度上说就是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投机,其所动用的人力、物力会远大于纯现货或期货投机。”也就是说,做实业的如果盲目扩大再生产,风险比炒期货还大。
因此,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做实业,都是在和风险打交道。这在经济学家奈特的《风险、利润和不确定性》中早就被当成专门的理论来探讨了。“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是经济活动的本质要求。
我估计大家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这里反复出现的“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是刚刚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话。根据新华社报道,12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对在座的企业家们说了这样的话,“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要充分肯定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的态势,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
就像我刚才说,无论投资还是实业,都是在和风险打交道,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好的趋势,也看到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做期货的、买股票的人才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当然,“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而且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知易行难的意味,正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知易行难,所以才要更多地为坏的情况做准备。就别说争取一个最好的结果了,等到一个好结果就不错了。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关于改革所说的一番话更耐人寻味。根据报道,习近平说到了“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说到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正是因为知道知易行难,所以要“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吗?
什么叫做知易行难?就是明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但就是难以奏效。一方面,是因为自身惰性使然,勇气不足,自制力不强;另一方面,是因为做起来阻力重重,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
那么,到底什么是硬骨头呢?每一个人因为利益出发点不同,会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优先级别,也会有一些共识。在我的概念里,单从经济角度出发,为了结构转型,我在《地平线》这个专栏里提到最多的是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这关系到一个经济体是不是完全的市场化,关系到收入分配改革和缩小贫富差距。
就像上期专栏《转型的平等味道》中我希望的一样,“应该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在财富增长和分配中多让劳动者得到好处。为了提高这种比重,一要提高工资的占比,二要实施利率市场化,让百姓获得资产性收入,三要加大国家对家庭的各项转移支付比重,包括教育、卫生、医疗。”
我们对此应该抱有多大的期望呢?我觉得还是那句话,“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