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应该如何“并线”
摘要:关于消费和投资的关系,是放在最前面说的,启动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然后是促进投资的稳定增长。
开车并线这个事,司机都知道!车要先有速度,然后微微打轮,感觉像跑偏一样,车就自然换到另一条车道上了;最危险的做法呢?是先让车速降下来,然后猛打轮,想依靠角度拐到边上的车道去。
其实,一个国家的经济要转型,也和开车并线有点像。原来的经济过分依赖投资了、过分依赖出口了,现在想调结构、要转型,就是要促进消费,希望通过国内需求补上海外需求的不足。那么,这个车道应该怎么“并过去”呢?道理和开车一样,不能说要到消费那条道上去了,就在投资和出口的道上先把速度降下来,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保持速度,稳稳地并过去。
这个道理在《地平线》专栏里10月份那篇《依然走在老路上》我刚说过,“这些年,大家都喜欢‘倒逼’这个词,好像什么事情一‘倒逼’就成了,其实‘倒逼’是迫不得已的说法……绝对不是什么外需失速了才能够真正去促内需,这种想法要都要不得,也绝对不是出口失速了、消费刺激不起来了还去强调什么减投资,这些完全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理论家的异想天开,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
其实,这个道理在今年以来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里也体现得很充分。温总理早在上半年的5月23日就提出了“启动一批重大项目、铁路等基础设施进度加快”的措施,但是一直以来市场的反应都比较麻木。这种麻木可以理解,因为2008-2009年的“4万亿”有过一些教训,也因为下半年的十八大之后政策存在一个连续性和稳定性问题。
也之所以如此,尽管在稳增长的各种措施提出来之后,具体实施起来各方面都是犹犹豫豫,在宏观数据上也只是在第三季度才有PMI转暖的迹象,经济回到荣枯线之上,而股市的走势则是和这些宏观数据背离,并且“一背再背”。
这个时候是最考验人耐心的时候,11月22日的《地平线》的标题正是《最考验耐心的时刻》,因为所有人还没有听到十八大之后新的领导班子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的任何表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2月4日晚上的《新闻联播》。
根据报道,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分析研究2013年经济工作。一夜之间,在互联网上、新媒体上,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先火了起来。可市场要认的只是后面那件事——2013年的经济工作。
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在八项规定之后,报道的内容也比较充分,但是核心就一条:会议提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具体到措施上,第一句也说得很清楚: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继续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
关于消费和投资的关系,是放在最前面说的,启动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然后是促进投资的稳定增长。市场这个时候想的应该是什么呢?是2012年既定的通过上“铁公基”项目稳增长的办法会延续,钱一定不是问题了,犹豫的气氛可以解除了;然后是分析和猜测,谁才是下一个被政策“加快培育”的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
如果还来不及把这两件事想清楚的话也没有关系,有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句话,A股市场就可以在12月5日不分青红皂白地在各个板块都普涨大涨一气了。谁也不想在政策第一次明朗的时候踏空,尽管之后会有不可避免的反复。
继续分析关于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那条《新闻联播》报道,在有关2013年宏观经济工作的长长的一段表述中,促消费和稳投资是放在最前面的,之后依次是农业生产问题、产业转型升级、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然后才是“三驾马车”中的出口问题: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外贸结构,完善稳定出口政策,积极增加进口,抓住机遇推动企业走出去,支持内陆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
就在这些都说到之后,才出现有关货币政策的问题,“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重要商品市场供需平衡,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规范市场价格和收费秩序。”然后在一批重点领域改革,包括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科教文体制改革、行政审批等领域改革之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强化社会服务和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被放在了最后一句。
不是说我们要故意去“抠字眼”,研究讲话顺序,只是能给我们透露出来的信息就这样多,值得我们去过度地解读,等这段话不是等得太久、太久了嘛!
(作者为本报编委)
其实,一个国家的经济要转型,也和开车并线有点像。原来的经济过分依赖投资了、过分依赖出口了,现在想调结构、要转型,就是要促进消费,希望通过国内需求补上海外需求的不足。那么,这个车道应该怎么“并过去”呢?道理和开车一样,不能说要到消费那条道上去了,就在投资和出口的道上先把速度降下来,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保持速度,稳稳地并过去。
这个道理在《地平线》专栏里10月份那篇《依然走在老路上》我刚说过,“这些年,大家都喜欢‘倒逼’这个词,好像什么事情一‘倒逼’就成了,其实‘倒逼’是迫不得已的说法……绝对不是什么外需失速了才能够真正去促内需,这种想法要都要不得,也绝对不是出口失速了、消费刺激不起来了还去强调什么减投资,这些完全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理论家的异想天开,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
其实,这个道理在今年以来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里也体现得很充分。温总理早在上半年的5月23日就提出了“启动一批重大项目、铁路等基础设施进度加快”的措施,但是一直以来市场的反应都比较麻木。这种麻木可以理解,因为2008-2009年的“4万亿”有过一些教训,也因为下半年的十八大之后政策存在一个连续性和稳定性问题。
也之所以如此,尽管在稳增长的各种措施提出来之后,具体实施起来各方面都是犹犹豫豫,在宏观数据上也只是在第三季度才有PMI转暖的迹象,经济回到荣枯线之上,而股市的走势则是和这些宏观数据背离,并且“一背再背”。
这个时候是最考验人耐心的时候,11月22日的《地平线》的标题正是《最考验耐心的时刻》,因为所有人还没有听到十八大之后新的领导班子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的任何表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2月4日晚上的《新闻联播》。
根据报道,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分析研究2013年经济工作。一夜之间,在互联网上、新媒体上,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先火了起来。可市场要认的只是后面那件事——2013年的经济工作。
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在八项规定之后,报道的内容也比较充分,但是核心就一条:会议提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具体到措施上,第一句也说得很清楚: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继续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
关于消费和投资的关系,是放在最前面说的,启动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然后是促进投资的稳定增长。市场这个时候想的应该是什么呢?是2012年既定的通过上“铁公基”项目稳增长的办法会延续,钱一定不是问题了,犹豫的气氛可以解除了;然后是分析和猜测,谁才是下一个被政策“加快培育”的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
如果还来不及把这两件事想清楚的话也没有关系,有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句话,A股市场就可以在12月5日不分青红皂白地在各个板块都普涨大涨一气了。谁也不想在政策第一次明朗的时候踏空,尽管之后会有不可避免的反复。
继续分析关于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那条《新闻联播》报道,在有关2013年宏观经济工作的长长的一段表述中,促消费和稳投资是放在最前面的,之后依次是农业生产问题、产业转型升级、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然后才是“三驾马车”中的出口问题: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外贸结构,完善稳定出口政策,积极增加进口,抓住机遇推动企业走出去,支持内陆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
就在这些都说到之后,才出现有关货币政策的问题,“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重要商品市场供需平衡,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规范市场价格和收费秩序。”然后在一批重点领域改革,包括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科教文体制改革、行政审批等领域改革之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强化社会服务和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被放在了最后一句。
不是说我们要故意去“抠字眼”,研究讲话顺序,只是能给我们透露出来的信息就这样多,值得我们去过度地解读,等这段话不是等得太久、太久了嘛!
(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