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好自己的角色

作者:马广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2-05 22:47:00

摘要:这个行动就是基金会于2009年启动的针对贫困聋儿进行抢救性康复救助的“蒲公英行动”。
    “带着你的梦想,自由飞翔;带着你的希望,随风飘荡。……”每当这首《蒲公英》歌曲响起来的时候,湖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下称基金会)秘书长刘映波便会由衷地感动和兴奋,这不仅是因为蒲公英虽然渺小但却有很顽强的生命力,更在于基金会用其命名的一个行动。
    刘映波告诉记者,这个行动就是基金会于2009年启动的针对贫困聋儿进行抢救性康复救助的“蒲公英行动”。时任基金会理事长的黄凤湘曾说:“这是一项基于‘蒲公英’的特殊生命内涵而命名的爱心助残行动。希望它能够像蒲公英一样,让随风飘落的种子在任何新的地方都能坚强地孕育出新的生命。”
    “现在看来,这个行动已结出了累累硕果。”日前,刘映波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迄今为止,该项目共募集资金1500余万元,为1000名聋儿进行了听力检测,为560名聋儿配发助听器并进行康复训练,在全省援建了15个聋儿康复定点机构,帮助建立听力检测室,并配发基本检测设备,对近60人次聋儿康复机构老师进行业务培训。
    “蒲公英行动”也给基金会带来很大的荣誉。2011年,该项目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工作会上被评为优秀公益项目,2012年又被评为最具执行力奖,同年更被列入国家民政部2012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
    “成功源于理念。”刘映波表示,“蒲公英行动”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帮助这么多孩子从无声世界走向有声世界,除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外,最重要的还在于基金会的理念。
    湖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是2008年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刘映波对记者说,至今他仍然清楚地记得基金会成立时,时任湖南省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会长黄建国说过的一段话:中国优秀文化历来倡导:“君子最高的德行是与别人一道行善。”历史不断向前延伸,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份大爱的理念依然璀璨夺目,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文明演进中推波助澜,在解放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引领潮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社会如何进步,生活都离不开大爱;无论历史怎样变迁、物质怎样丰富,人们都少不了爱的温暖和呵护。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需要科学谋求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爱心作为基石和支撑。没有爱心的社会是荒蛮的,没有爱心的人是蒙昧而无知的。爱心还意味着责任,凡怀有大爱之心者,必然有一份昂然立于天地间的社会责任。只有用爱心承载责任,民族才会兴旺,社会才会进步,企业才能创造品牌,个人才能健康成长。
    正是这种“爱满潇湘”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铸就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湖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才能在短短4年间劈荆斩棘,“广种福田、广结善缘”。
    刘映波告诉记者,湖南省目前已有60万贫困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省新农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障试点实施意见中也明确了残疾人参保优惠政策,脑瘫等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重度残疾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残疾人比例为66.2%,农村参加新农合残疾人比例达94.5%。
    值得高兴的是,在扶残助残社会风尚逐步形成的背景下,残疾人社会参与能力也不断增强。近些年来,全省共有18位残疾人当选各级政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3人分别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感动中国十大文化人物和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有5人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3人荣获全国“自强创业奖”。
    “残疾人参与社会能力的不断提高,充分说明了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刘映波笑着对记者说。
    《华夏时报》:除了“蒲公英行动”,基金会还开展了哪些比较有影响的项目?都有什么特点?
    刘映波:
成立4年来,基金会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助残公益项目,如“双百助残、春暖湘西”从2009年至2011年,每年投入40万元帮助100例白内障人士重见光明、使100例肢残人士站立起来;“千手千眼助残工程”则遵循“千眼关注天下疾苦,千手播撒慈爱甘露”的慈济理念,站在关注生命、关注生存的社会高度,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倡导扶残助残风尚,呼唤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残疾人,理解、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华夏时报》:基金会有哪些不足吗?
    刘映波:
问题当然有。一是各地发展不平衡;二是特殊保障体系建设的推进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生存、生活成本比健全人要高,其保障措施也应特殊;三是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人生活状况的改善与之社会经济发展、国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改善其差距仍在不断加大。
    《华夏时报》:针对这些不足,基金会做了哪些有效的探索?
    刘映波:
成立以来,基金会对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是明确的,即致力铸造一个公信、高效、专业、廉洁的基金会。近两年来,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摸索,一是面向社会招聘了一批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二是抓学习,努力提高团队整体素质,三是践行项目化管理,试行项目经理责任制,四是建立绩效评估机制,规范信息披露等等。现在来看,成效还是有的。
    《华夏时报》:基金会与中残基会合作的项目主要有哪些?
    刘映波:
主要项目有“阳光伴我行”集善明门便携式残疾人儿童轮椅项目;上海拉夏贝尔服饰“服装捐赠项目”;“集善工程——助听行动”项目等。这些合作项目均是在中残基会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的,中残基会与各地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这样既在项目运作上更加规范、高效,又较好整合了各地社会资源。
    《华夏时报》:你如何看待残疾人事业?又如何评价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其中的工作?
    刘映波:
残疾人事业是一个伟大的、崇高的事业,正如胡锦涛主席指出的那样,“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也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我认为,在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中,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肩负着十分艰巨的使命,其工作成效不仅直接关系到残疾人的福祉,甚至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因此,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一定要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事儿。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