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ST前夜 钢企疯狂粉饰成绩单

作者:冯庆艳 赵普 袁益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1-30 23:07:00

摘要:11月27日的一纸公告,让武钢成为继马钢、鞍钢、重钢之后的又一个有着疯狂举动的企业,这些疯狂的举动都有着共同的诉求,那就是尽快赶走盘旋在企业上空的秃鹫,避免陷入被ST的泥沼。
    11月27日的一纸公告,让武钢成为继马钢、鞍钢、重钢之后的又一个有着疯狂举动的企业,这些疯狂的举动都有着共同的诉求,那就是尽快赶走盘旋在企业上空的秃鹫,避免陷入被ST的泥沼。
    集体亏损的钢铁企业如今最耀眼的标签就是资本运作、财务调整或资产腾挪,将资本市场里的长袖善舞发挥到了极致的同时,更从反面佐证了其陷入了靠短期的生产经营而无法扭转的困局。这会引领钢企走出亏损泥沼,还是会让其偏离原本正确的轨道呢?
    用资本运作“救火”
    11月27日晚间,在武钢股份停牌近一个月后,武钢发布了将集团旗下铁矿石资产注入上市的150亿元定增方案。
    “将铁矿石资产注入上市在前几年可能会是一个毫无置疑的颇大利好消息,而在如今铁矿石资产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却进行注入上市,恐怕也与不理想的财报有关系。”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显然,临近年关,武钢股份的大股东武钢集团并不希望看到其年报变得难看,更不希望像鞍钢和重庆钢铁一样面临被ST的厄运。”
    比武钢定增方案公布仅早两天,11月25日晚间,重庆钢铁披露其收购重钢集团资产的重组草案已获重庆市国资委批准。与此同时,两者间达170亿元的交易额和重庆钢铁承接集团的百万余元债务,使得此次重组显得颇为重大。
    重庆钢铁董事会秘书室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此次重组资产结构利好在于,将重庆钢铁的一部分债务转移给了集团,负债率会降低,产能也将从300万吨扩大到650万吨,目前新厂区生产线都在满负荷生产,虽然现在的市场不是很好,但从这两个月来看销售业绩还不错。
    不能忽视的是,重庆钢铁重组所能获得的资金包括:重钢集团承诺在此次交易获得公司股东会批准后3个月内为公司争取到至少15亿元的政府现金补贴,另外重钢集团还将承担3.33亿元的利息费用。如果公司能在两个月内完成上述事项,公司将有望扭亏为盈,摆脱被ST的厄运。
    兰格钢铁网资深分析师张琳告诉记者,作为西南地区的一家中型钢铁企业,重庆钢铁因市场形势、自身的经营不善、成本控制不力和前期投资过多以及管理费用过多等多种因素,导致前三季度其负债率高达89%,亏损11.7亿元。此次重组无非是想在被ST之前扭转乾坤,咸鱼翻身。
    让人颇为关注的是,不止是武钢还有重庆钢铁,钢铁企业纷纷玩起了以资产腾挪、财务调整为基调的资本运作游戏,这也从反面佐证了钢企依靠自身生产经营来实现扭亏的幻想破灭了,它们将目光聚焦在了资本游戏身上。这些企业不乏曾经风光无限的钢铁大佬诸如鞍钢、武钢等,也有着马钢、重庆钢铁等二级规模的企业。
    张琳分析,这种资本运作短期内确实对企业有利,但是长期来说,因为资产并未因重组而提高实际的运营能力和竞争力,此举并不是盈利的持久性动力,所以很难改变公司的状态,让企业转型。
    全行业亏损的尴尬
    一面是产能过剩倒逼着生产经营难以快速好转,另一面却是时刻悬在头顶的连续两年亏损便被ST的达摩克利斯剑,今年大型钢铁企业的日子最不好过。
    钢企疯狂举动的背后,是其普遍陷入亏损甚至面临被ST的境地,而这种困境是钢企短期内仅靠生产经营也就是靠“实业”无法脱身的,重大资产重组此时来“救火”便顺理成章了。
    继去年全年亏损21.46亿元之后,鞍钢今年前三季度以亏损31.7亿元坐上了上市公司亏损榜第三的席位,不仅如此,在这个亏损榜中,马钢、华菱钢铁、安阳钢铁、山东钢铁、韶钢松山与鞍钢一起占据了前十中之六位。
    亏损并非仅集中在少数企业身上,而是整个行业的“通病”。据中钢协统计,前三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盈亏相抵后亏损55.28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836.92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更高至267.26亿元,同比增长41.5倍,亏损面已达到45%。
    更让某些企业焦虑的是,能否逃脱被ST的命运,仅剩第四季度这点喘息的机会了。因为很多企业今年前三季度亏损的同时,去年全年也处于亏损之列。2011年年报显示,鞍钢股份全年亏损为21.46亿元,韶钢松山亏损11.38亿元,重钢则亏损了14.71亿元。
    据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鞍钢购买铁矿石必须要通过集团途径,而且价格并不是随着市场变动而有所变化的,需要半年签订一次合同。这样一来,在铁矿石价格下跌时,鞍钢还必须使用高价原材料,这是导致鞍钢巨亏的最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钢企普遍都存在着高库存和资金链紧张的压力,就连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正数的武钢在应收账款和库存上都达到了公司的历史最高水平,尤其是三季度末公司存货为185亿之多,同比增加了40亿,可见去库存的压力很大。
    铁矿石减负也难言乐观
    日前,记者获悉中钢协正在积极为降低国内铁矿石商税负而奔走牵线。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铁矿石生产企业的综合负税率为25%,调整后将下降至10%-15%,减税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
    据冶金规划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铁矿石依赖进口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打破,2013年我国生铁产量预计6.94亿吨,铁矿石成品矿需求量将达11.1亿吨,进口铁矿石的需求仍达六成以上,约为6.6亿吨。
    如果降低税负的政策可以通过,这些企业可以在成本上降低10%到15%的税负压力,从而提高竞争力,增加开工量。“降低成本后,如遇到类似上述价格下探,国内的矿山还能开工,这是降低税负的一个主要目的。”联合金属网张佳宾说。
    然而,如今铁矿石价格虽然一再下探,并未给钢企带来利好。
    “低价矿并不能带给钢企盈利,矿价在150美元每吨以上,钢厂的利润还可以,到了100美元每吨以下,基本上就没利润了。”我的钢铁网行业分析师魏增敏认为。
    魏增敏告诉记者,“单个企业盈利固然跟成本有关,但整个行业的盈利跟产能利用率有关。矿价低表明产能利用率很低,行业竞争惨烈。8、9月份矿价最低,而钢厂亏得也最多,这可以从外矿跟粗钢日均产量的关系看出来。”
    看来,仅仅靠减轻税负迎来盈利也不大可能,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找到一条出路避免ST,成为摆在钢企面前的最大一道难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