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遗忘的历史细节
摘要:1942年夏到1943年春,处于抗日战争中的河南省连续大旱,夏秋两季大部绝收。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北辰 北京报道
1942年夏到1943年春,处于抗日战争中的河南省连续大旱,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过后,又遭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吞噬了300万人的生命,迫使另300万人做了流民,向西面和南面的国统区和边区逃亡,沿途又死难无数。
这便是电影《一九四二》的历史背景。稍显讽刺的是,70年前官方以“影响抗战士气”和“妨碍国际视听”为由极力封锁的这则新闻,在70年后却是以电影的方式让大多数国人所知。可以说,电影给了我们“温故1942”的机会。
人间惨剧
这场灾难的发生并非没有征兆。从1941年开始,地处中原的河南就已出现旱情,土地收成大减,有些地区甚至绝收。到了1942年,持续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天空毫无雨意,土地开始出现一道道土黄色的裂缝。
但其实直至1941年,已有三分之一土地被日军占领的河南依然是国统区最丰产的省份。河南这一年田赋征收小麦108万担,征购305万担,供应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需求。然而,沉重的负担让河南农民储藏的粮食早早告罄。
雪上加霜的是,另一场灾难接踵而至。1943年,千万只蝗虫无情光顾了这片干旱的土地。它们来势凶猛,所过之处,寸草不留,甚至连不能吃的窗户纸也不放过。饥饿让无数民众走向了逃荒之路。
事实上,灾民的逃荒并无目的。他们离开世代生活的村庄,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通往外省的铁道。
据当时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白修德(本名西奥多·H·怀特)回忆:灾民逃出来时穿上了他们最好的衣服——中年妇女甚至穿着污迹斑斑的旧嫁衣,带上了家中最值钱的东西——铁锅、铺盖和老座钟等,成群结队地大逃亡。“整整一天,沿着铁路线,我见到的都是这些由单一的、一家一户所组成的一眼望不到头的行列。”白修德写道。
所带粮食吃完后,逃荒者开始吃树皮、杂草和干柴。这些吃完后,据《大公报》驻河南的战地记者张高峰报道(后来《大公报》被停刊3天):人们饿极了,开始吃一种名叫“霉花”的野草,这草没一点水分,吃完后脸浮肿,鼻孔和眼角发黑,但明知为毒物,灾民还说:“就这还没有呢!”
再后来,饥饿主宰了一切。灾民开始卖儿卖女,由在家庭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人,去卖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人。9岁男孩卖400元,4岁男孩卖200元,年轻老婆或十几岁的女儿驮到驴上被卖到妓院。张高峰写道:“卖一口人,买不回四斗粮。”
但灾民一批批死去。铁路沿线,饿殍满地。饥饿暴露了人类的底线。白修德回忆:一个母亲把两岁孩子煮着吃了,一个父亲为了自己活命,把他两个孩子勒死后将肉煮着吃了……人间惨剧正在河南的土地上演。
继续征粮
但不幸的是,灾民的死亡并没有让国民政府减少对河南的征粮。相反,河南当局还以“影响抗战士气”和“妨碍国际视听”为由,对灾情实行了新闻封锁。
据冯玉祥在《我所认识的蒋介石》里回忆——河南大旱,饿死民众无数,就在这样惨痛的局面下,蒋介石还让河南征粮。那位河南主席实在没办法,大胆地向蒋介石说:“旱灾太厉害。”蒋介石把桌子一拍,就大骂起来说:“一点廉耻都没有,一点人格都没有,就是胡造谣言,我知道河南全省都是很好的收成,而你偏说有旱灾!”
刘震云在《温故1942》中写道:在东方饿死300万人不会影响历史。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站在国家最高统帅位置上的蒋介石,此时把更多精力花在了他眼中“更重要的事”上,譬如和日本的战争;中国在同盟国中的国际地位;国民党内部、国民政府内部各派系的斗争;防备在延安的共产党……刘震云在接受采访时说:“蒋介石想把河南作为包袱甩给日本人,因为一个占领军占领一个地方,它必须对灾民负起赈灾的义务。”
于是,300万人——3个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死亡人数,成了政治和国家主义的牺牲品。
美国驻华外交官谢伟思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写道:河南灾民最大的负担是不断加重的实物税和征收军粮。由于在中条山失陷之前,该省还要向驻守山西南部的军队和驻守在比较穷困的陕西省的军队提供给养,因而负担也就更加沉重了。
1942年,虽然减少了对外省的供给,却并未改善河南的灾荒。
谢伟思的报告指出:有很可靠的证据表明,向农民征收的军粮是超过实际需要的。“中国军官一个由来已久,且仍盛行不衰的惯例,就是向上级报告的部队人数超过实际人数,这样他们就可以吃空额,谋私利。”
于是在最严重的灾区,全部收成加到一起也不够纳粮。留下来的人要把最后一点粮食交给税收机关。
当时的政府救援也异常苍白。经过各级官僚机构的种种程序,迟来的救济款无法拯救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灾民。“赈济工作的特点是愚蠢和没有效率。”多年后,白修德在回忆录中写道,“不论你在何地进行采访,也不论你是在重庆或是在外地了解情况,结论是:政府机关、医院、军队司令部、大学、省政府等一切机构都是形同虚设,或者是行将崩溃。这种崩溃的过程是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