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沟村:农耕文明画卷
摘要:偏僻的地理位置,相对落后的经济,致使后沟村村民长久封闭在其中,保存了中国北方农耕文明的文化传统。
如果不是冯骥才一行人的考察发现,一个叫后沟村的古村落很可能永远尘封在山西晋中市榆次区的角落。10年前,冯骥才第一次来到后沟村,被这里古朴的农耕文明,纯正的自然文化和农民传统的信仰所吸引。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宣布,后沟村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唯一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采样地。
与此同时,这座古村落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建村年代无从可考
没有人知道后沟村始建于哪一年。唯一可考的依据,是村内观音堂中一块石碑上漫漶不清的碑文。大明天启六年,村中张氏子孙重修观音堂时,在这块石碑上留下了八个字——年代替远,不知深浅。
为了弄清建村年代,冯骥才和专家们对村内一棵古柏树进行了年代鉴定,推算此树年龄为580年,这证明后沟村至少始建于明初,但据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
后沟村总面积只有1.33平方公里,现有村民75户,250多人。因地处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地带,这里的民居多为清朝和民国年间建造的土穴窑洞,以传统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依崖就势的建造方式则增添了几分神秘,也体现了后沟村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传统古村落建村理念。冯骥才曾说:“中国人在居住上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对后沟村来说,一左一右两座土山围拢上来,形似围抱,身居其中,自会觉得稳妥安全。且此处不单避风、避寒,明媚的阳光正好暖洋洋地卧在其中。”
据说,一年四季,后沟村几乎是早上9点多才能见到太阳,可刚刚下午3点半,太阳就下山了。这是由于后沟村四面环山,村里大部分建筑又都建在山坳里。
和许多保存完整的古村落一样,偏僻的地理位置,相对落后的经济,致使后沟村村民长久封闭在其中,保存了中国北方农耕文明的文化传统。
农耕文明活化石
不夸张地说,后沟村是一个“众神云集”的地方。它村子虽小,庙宇却有很多。历史上后沟村的庙宇多达18座,仅观音堂院内就有5处,平均14个村民就有一座庙,这也是黄河流域汉文化的一个普遍特点:诸神在位。
村民们根据自己的信仰和需要,设立各种“俗神”,修建庙堂供奉。后沟村南有魁星阁,东有文昌庙,北有真武庙,西有关帝庙,将佛教、道教、儒家囊括在同一个村庄。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庙宇都未能躲过“文革”中“大破四旧”的命运。现在的庙宇多为2005年重新修建。
除了民间信仰,在生活方面,后沟村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后沟村海拔974米,虽上下落差百余米高,但家家户户都有井水可淘,而且设有严密的地下排水系统,下水全部使用暗道,各户分道的水从村东北和西北的高处起,穿过整个村落,勾连各家各户,最后归入河中。另外,为防止雨水冲毁山道或积水淹垮山体,后沟村处处建有疏导雨水的明渠,最高的排水沟竟在山顶之上,而且明渠的水汇入暗道,又可利用雨水冲洗暗道,排除淤塞。这种古老的设计之美多少会让现代设计师汗颜。
除此之外,后沟村威严的祠堂,精细的古戏台,以及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作坊,构成了一幅农耕文明的完整画卷,所以冯骥才说:“后沟村是我心中的桃源。”
在后沟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2005年是重要的一年。这年3月,后沟村修复工程动工,榆次区政府投资2000多万,把古村整旧如旧。后沟村的名字也被更多人熟知,而在此之前,它最大的辉煌,可能仅仅是年产过90万斤梨,或者上世纪80年代人均分配粮食400斤的富足。
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存在。
与此同时,这座古村落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建村年代无从可考
没有人知道后沟村始建于哪一年。唯一可考的依据,是村内观音堂中一块石碑上漫漶不清的碑文。大明天启六年,村中张氏子孙重修观音堂时,在这块石碑上留下了八个字——年代替远,不知深浅。
为了弄清建村年代,冯骥才和专家们对村内一棵古柏树进行了年代鉴定,推算此树年龄为580年,这证明后沟村至少始建于明初,但据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
后沟村总面积只有1.33平方公里,现有村民75户,250多人。因地处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地带,这里的民居多为清朝和民国年间建造的土穴窑洞,以传统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依崖就势的建造方式则增添了几分神秘,也体现了后沟村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传统古村落建村理念。冯骥才曾说:“中国人在居住上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对后沟村来说,一左一右两座土山围拢上来,形似围抱,身居其中,自会觉得稳妥安全。且此处不单避风、避寒,明媚的阳光正好暖洋洋地卧在其中。”
据说,一年四季,后沟村几乎是早上9点多才能见到太阳,可刚刚下午3点半,太阳就下山了。这是由于后沟村四面环山,村里大部分建筑又都建在山坳里。
和许多保存完整的古村落一样,偏僻的地理位置,相对落后的经济,致使后沟村村民长久封闭在其中,保存了中国北方农耕文明的文化传统。
农耕文明活化石
不夸张地说,后沟村是一个“众神云集”的地方。它村子虽小,庙宇却有很多。历史上后沟村的庙宇多达18座,仅观音堂院内就有5处,平均14个村民就有一座庙,这也是黄河流域汉文化的一个普遍特点:诸神在位。
村民们根据自己的信仰和需要,设立各种“俗神”,修建庙堂供奉。后沟村南有魁星阁,东有文昌庙,北有真武庙,西有关帝庙,将佛教、道教、儒家囊括在同一个村庄。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庙宇都未能躲过“文革”中“大破四旧”的命运。现在的庙宇多为2005年重新修建。
除了民间信仰,在生活方面,后沟村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后沟村海拔974米,虽上下落差百余米高,但家家户户都有井水可淘,而且设有严密的地下排水系统,下水全部使用暗道,各户分道的水从村东北和西北的高处起,穿过整个村落,勾连各家各户,最后归入河中。另外,为防止雨水冲毁山道或积水淹垮山体,后沟村处处建有疏导雨水的明渠,最高的排水沟竟在山顶之上,而且明渠的水汇入暗道,又可利用雨水冲洗暗道,排除淤塞。这种古老的设计之美多少会让现代设计师汗颜。
除此之外,后沟村威严的祠堂,精细的古戏台,以及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作坊,构成了一幅农耕文明的完整画卷,所以冯骥才说:“后沟村是我心中的桃源。”
在后沟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2005年是重要的一年。这年3月,后沟村修复工程动工,榆次区政府投资2000多万,把古村整旧如旧。后沟村的名字也被更多人熟知,而在此之前,它最大的辉煌,可能仅仅是年产过90万斤梨,或者上世纪80年代人均分配粮食400斤的富足。
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存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