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离 一背再背?
摘要:股市也可以被流动性过剩给堆积起来,但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经济最终还是要靠转型来实现持续增长的。
11月27日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上证指数终于收在了2000点以下。
当天上午9点44分,指数开始跳水,10点22分再破2000点,接着全天在2000点上下穿行了几次,最终收在了1991.17点。在此之前,沪指曾三次盘中跌破2000点,9月26日第一次下破2000点,11月19日第二次下破2000点,11月21日第三次下破2000点,可谓是最留恋的告别!
有意思的是,11月27日本来是一个出现利好数据的日子。当天,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今年前十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02万亿元,同比微增0.5%,虽然只是区区0.5%,但已是由负转正;10月当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001亿元,同比增幅扩大到20.5%,而9月份7.8%的增幅是今年以来工业利润首次实现增长。从7.8%到20.5%,怎么说也算是一种给力的整固。
宏观数据一再向好,对应的却是资本市场的有效破位,参照股市技术派的说法,这就叫做背离。只不过不是指数和各种技术指标的背离,而是作为资本市场和经济基本面的背离。
这种背离,可谓一背再背。就在11月27日这个工业企业利润数据公布之前,汇丰中国公布了11月中国制造业的PMI预览指数为50.4%,超过了50%的经济增长荣枯线;更早在11月初,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10月份官方PMI是50.2%,提前一个月超过了荣枯线。也就是说,各种数据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预示着中国经济的见底,但是,上证指数就是在这样一个经济荣枯转化的过程中留恋着、挣扎着吻别了2000点。破不破2000点的问题,变成了破了2000点还能跌多远,何时再能见到2000点的问题。
基金经理孙建波11月27日在接受媒体即时采访时表示,11月份以来的“维稳行情”已结束,市场情绪已开始转变,短期看市场还处于下跌中途。不过,他倒是相对乐观地认为,下跌区间不超过200点,见底时间大概在年底前。
没有看到孙建波得出如此结论的理由何在。破了2000点市场情绪变得灰心丧气,短期处在下跌途中可以理解,为什么孙会认为2000点之下也就200点、10%的下跌空间,而且见底时间就在年底呢?是不是他也认为指数在和经济一背再背,而所有的背离都不会走得太远,最终会被修正呢?
的确,背离,一背再背,始终会被修正,但是背离的距离和时间,谁又能够说得清楚?孙建波的分析只不过代表着一种意见,他的操作也只代表着一小部分人对市场的不断测试。最终,市场和基本面会达到一致,但那也是主流观点逐渐认同这个基本面之后。主流观点认不认同这个基本面的回暖呢?现在看起来还真不乐观。
市场跌破2000点,是主流观点不认同经济基本面回暖的最直接证据。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主流观点不认同这种复苏,也不是那么复杂,主流观点明摆着就是不认同经济复苏的这种方式——铁公基。铁公基之所以不被认同,也不是因为政府以这种方式稳增长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不妥,而是2008年-2009年的四万亿救市计划以及这个计划制造的2009年的小牛市最终都被实践证明为昙花一现。
经济是可以被打几剂强心针刺激起来的,股市也可以被流动性过剩给堆积起来,但是强心针和流动性用得再及时再合理,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经济最终还是要靠转型来实现持续增长的,一句话就是要从投资转向消费。所以,当外需还是不振的时候,当稳增长还是靠投资来拉动的时候,这种经济的复苏就得不到主流观点的认可——如果这只是又一次的强心针,不如不去抢反弹!
背离,不仅可以一背再背,而且还可以成为假背离,如果经济其实隐忧重重,那股市就不是背离,而是真正的先行指标了。
关于铁公基可能造成的隐性危机,瑞信证券中国研究部的主管陈昌华在11月9日他的《财新》专栏中有过一个非常合理的分析,那就是铁公基和由它引发的城投债重来,极有可能掩盖银行真实的不良贷款数据。陈的分析是,不仅地方融资平台,还有各种一年多来经营非常困难的行业,包括光伏、风电、钢铁、有色、水泥、航运和造船等,它们都在借新贷款还旧贷款,所以尽管困难重重,但是不良贷款却没有上升。
如果经济不能真正恢复景气,这种游戏能够没完没了地玩下去吗?对于银行来说,这是一个定时炸弹;对于行业来说,差的企业继续占用着各种社会资源,代表经济最有活力的那些企业继续受到压制。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决不是什么股市指数和经济基本面的一背再背。所以,小心再小心不会错,就算错了,也不会错得多离谱。(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