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系“脱壳”第一步
摘要:逐渐淡出视野的太极集团,因日前突然停牌,又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了一起。
逐渐淡出视野的太极集团,因日前突然停牌,又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了一起。
11月13日,太极集团(600129)和桐君阁(000591)双双发布公告,根据重庆市政府安排,太极集团拟将持有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桐君阁)19.84%转让给重庆市涪陵国有资产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涪陵国投)。对于饱受三“壳”同业竞争的太极集团来说,或许是太极系重组的开始。
“国金”进入太极集团
涪陵国投入资桐君阁,或许是太极集团预定好的一步棋。
据转让公告显示,太极集团拟将所持约5449万股桐君阁股权转让给涪陵国投,每股转让价格为6.18元,共计转让价款3.367亿。
相关资料显示,1997年年底,太极集团以1.13亿收购重庆中药全部国有控股,并将其更名为“桐君阁”。经过多次转增和扩大股本,现持有桐君阁13687.8万股,占总股本的49.84%。
虽然太极集团公司对桐君阁的减持已基本达到了监管方规定的减持上限5%,但记者发现,太极集团仍持有桐君阁30%的股份,仍是第一大股东。
今年5月,太极集团董事长白礼西曾公开表示:“我们已制定‘千亿太极’发展规划,将在新药研发、基地建设、市场拓展三方面发力。”按白礼西的规划要求,太极集团力争2020年实现年销售额1000亿。
而太极集团不愿面对的现实是,桐君阁资产盈利能力却一直“不给力”。
从太极集团今年第三季度的报表来看,公司负债率高达78.7%。而2011年,子公司桐君阁约有30亿的银行贷款,财务费用约为2.4亿,吞食公司大部分经营利润,短期偿债能力压力大,资金链紧张。离“千亿太极”的规划相差甚远。
据会计师计算,太极集团出让19.84%给涪陵国投后,将获得3.367亿元收入,按照会计准则,每股溢价5.423元,而太极集团每股净资产将从2.72元增加到3.41元,增厚0.69元。
可见,此次股份转让虽属于涪陵政府国资委安排,也是太极集团引入“国资”预定好的一步棋。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蒋华阳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太极通过转手桐君阁增大资金储备的形式是明智之举。
而北大纵横史立臣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太极集团此次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成为具有国字姓背景的民营企业,这样可以为太极集团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至于减轻财务管理压力,肯定不是主要的。
启动重组的第一步?
“这一步只是太极集团重组的开始,以后肯定还会有后续动作。”著名医药投资人姜广策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记者从太极集团《2012年工作指南》中看到,太极集团将重新启动“壳”重组计划,实现“壳”重组完成一家,另一家全面启动。
事实上,“太极系”的现状一直令人担忧。“自2000年到现在,‘太极系’因太极集团、桐君阁、西南药业(600666)三家上市公司间存在同业竞争关系,丧失了二级市场的融资能力。而目前‘太极系’因自身负重已经很严重,已经难以支持三壳的有效运转。”一位接近太极集团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此前,太极集团也曾经尝试过引入其他企业,但因为其自身沉重的债务负担、交叉互保以及医药行业特殊的资质等问题,导致其重组搁浅。
而近几年,由于“曲美事件”、“质量门事件”等质量原因,太极集团一直深陷各种负面新闻中,给太极集团重组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面对处理‘曲美事件’、‘质量门事件’诸如此类的事件,太极集团清醒地认识到,太极集团千亿规模计划靠民营企业自己完不成,企业要继续发展壮大,需要政府强势背景。”史立臣对记者直言。
太极集团要再次启动重组,必须依靠强大实力的坚强“后盾”,才能保证破冰前行。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涪陵国投的进入,对于太极集团来说是利好,将是太极集团整合破冰的坚强后盾。”
这是“太极系”启动内部整合的第一步。合生财富首席分析师粱万章对记者说,涪陵国投或将桐君阁股权逐渐收入囊中,完成实际控股后,再注入优质资产,实现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而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对记者预测称,之后涪陵区国资委将逐步把桐君阁和西南药业旗下的医药资产全部剥离到太极集团旗下,而太极集团将成为医药控股上市公司,桐君阁和西南药业将成为壳资源。
对于太极集团下一步动向,11月13日,记者致电太极集团宣传部霍科长,霍科长对记者表示,一切以公司公告为主,并未给记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至于该动作是否意味着企业重组第一步,霍科长说要请示领导,会尽快给记者回电话。截至发稿时,记者仍未接到回应。
11月13日,太极集团(600129)和桐君阁(000591)双双发布公告,根据重庆市政府安排,太极集团拟将持有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桐君阁)19.84%转让给重庆市涪陵国有资产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涪陵国投)。对于饱受三“壳”同业竞争的太极集团来说,或许是太极系重组的开始。
“国金”进入太极集团
涪陵国投入资桐君阁,或许是太极集团预定好的一步棋。
据转让公告显示,太极集团拟将所持约5449万股桐君阁股权转让给涪陵国投,每股转让价格为6.18元,共计转让价款3.367亿。
相关资料显示,1997年年底,太极集团以1.13亿收购重庆中药全部国有控股,并将其更名为“桐君阁”。经过多次转增和扩大股本,现持有桐君阁13687.8万股,占总股本的49.84%。
虽然太极集团公司对桐君阁的减持已基本达到了监管方规定的减持上限5%,但记者发现,太极集团仍持有桐君阁30%的股份,仍是第一大股东。
今年5月,太极集团董事长白礼西曾公开表示:“我们已制定‘千亿太极’发展规划,将在新药研发、基地建设、市场拓展三方面发力。”按白礼西的规划要求,太极集团力争2020年实现年销售额1000亿。
而太极集团不愿面对的现实是,桐君阁资产盈利能力却一直“不给力”。
从太极集团今年第三季度的报表来看,公司负债率高达78.7%。而2011年,子公司桐君阁约有30亿的银行贷款,财务费用约为2.4亿,吞食公司大部分经营利润,短期偿债能力压力大,资金链紧张。离“千亿太极”的规划相差甚远。
据会计师计算,太极集团出让19.84%给涪陵国投后,将获得3.367亿元收入,按照会计准则,每股溢价5.423元,而太极集团每股净资产将从2.72元增加到3.41元,增厚0.69元。
可见,此次股份转让虽属于涪陵政府国资委安排,也是太极集团引入“国资”预定好的一步棋。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蒋华阳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太极通过转手桐君阁增大资金储备的形式是明智之举。
而北大纵横史立臣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太极集团此次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成为具有国字姓背景的民营企业,这样可以为太极集团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至于减轻财务管理压力,肯定不是主要的。
启动重组的第一步?
“这一步只是太极集团重组的开始,以后肯定还会有后续动作。”著名医药投资人姜广策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记者从太极集团《2012年工作指南》中看到,太极集团将重新启动“壳”重组计划,实现“壳”重组完成一家,另一家全面启动。
事实上,“太极系”的现状一直令人担忧。“自2000年到现在,‘太极系’因太极集团、桐君阁、西南药业(600666)三家上市公司间存在同业竞争关系,丧失了二级市场的融资能力。而目前‘太极系’因自身负重已经很严重,已经难以支持三壳的有效运转。”一位接近太极集团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此前,太极集团也曾经尝试过引入其他企业,但因为其自身沉重的债务负担、交叉互保以及医药行业特殊的资质等问题,导致其重组搁浅。
而近几年,由于“曲美事件”、“质量门事件”等质量原因,太极集团一直深陷各种负面新闻中,给太极集团重组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面对处理‘曲美事件’、‘质量门事件’诸如此类的事件,太极集团清醒地认识到,太极集团千亿规模计划靠民营企业自己完不成,企业要继续发展壮大,需要政府强势背景。”史立臣对记者直言。
太极集团要再次启动重组,必须依靠强大实力的坚强“后盾”,才能保证破冰前行。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涪陵国投的进入,对于太极集团来说是利好,将是太极集团整合破冰的坚强后盾。”
这是“太极系”启动内部整合的第一步。合生财富首席分析师粱万章对记者说,涪陵国投或将桐君阁股权逐渐收入囊中,完成实际控股后,再注入优质资产,实现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而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对记者预测称,之后涪陵区国资委将逐步把桐君阁和西南药业旗下的医药资产全部剥离到太极集团旗下,而太极集团将成为医药控股上市公司,桐君阁和西南药业将成为壳资源。
对于太极集团下一步动向,11月13日,记者致电太极集团宣传部霍科长,霍科长对记者表示,一切以公司公告为主,并未给记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至于该动作是否意味着企业重组第一步,霍科长说要请示领导,会尽快给记者回电话。截至发稿时,记者仍未接到回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