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户籍改革:要态度 更要行动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1-09 22:53:00

摘要: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从来就没有停过。现在,中央或将把户籍改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户籍改革:要态度 更要行动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2012年的初冬,户籍制度改革的坚冰开始显露出融化的苗头。
    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表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报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这是一场持续了多年的变革。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颁布。该条例把“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在人口统计指标上划分开来,加强了对迁徙人口的管制。该条例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时至今日,户籍制度依旧对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薄薄的一纸“户籍”,本身只是身份管理的一项制度设计,但由于附加于户籍之上还包括各种身份福利,让户籍改革成为了改革之坚冰。
    “非农业户口在各项待遇上明显优于农业户口。城乡二元体制进一步强化了‘城市户口’附着的利益,从社会保障到教育、医疗、公共服务,‘户籍利益’几乎涵盖了所有公民权益。”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表示。
    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从来就没有停过。现在,中央或将把户籍改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制度藩篱
    2006年,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曾业松在调查中发现,城乡户口差别背后隐含的社会不公非常多,如社会地位、收入标准、子女入学、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保、福利、高考、升职、培训等等。他认为,现行户籍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改革开放前,城市人口靠国家财政补贴享受到从出生到死亡的各种保障制度,而占人口80%的农民一直与这种制度无缘。”温铁军表示。这种情况尽管在改革开放后已经有所改善,但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公共服务户籍差异依旧明显存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也注意到,我国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转变的背后,是新生代农民工想留在城市,但由于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原因无法在城市安居的问题。
    2005年,公安部法制局副局长孙茂利透露,公安部正抓紧调研起草户籍法。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评价说:“户籍管理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公民参与社会活动和行使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的前提和保障。逐步取消农业、非农业二元户口性质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实现公民身份的平等。”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经审议认为,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户口登记条例》,已不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不过,这一法规至今仍未出台。
    任重道远
    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公民权利发展的需要的户籍制度改革,多年来正踽踽前行。
    早在2002年,公安部就作出过明确的规定,对于进入小城镇和县级市市区的农民,只要他有稳定的居住地,有稳定的就业或者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可以根据他自己的意愿举家迁入或者个人迁入。“小城镇的户籍实际上早就已经放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对媒体介绍。
    此后,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出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尝试放宽户籍准入制度。公安部也多次研究讨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2012年两会,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其中提出的分类明确了户口迁移政策、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等内容。
    改革棋至中局,最艰难的还在后面。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一次调研中发现,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
    “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这些已进城和将进城的农民并未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造成了两极的就业和生存状态,这种分化状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李铁指出。
    国务院参事马力曾表示,户籍制度背后附加了大量的福利制度。因为户籍不同,公民权利不平等,户口的附加功能差异明显。
    7月19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介绍《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时说,《规划》将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确定在8个方面: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卫生。这8个方面涵盖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终老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将与户籍逐步分离。
    不过,这个代价或很昂贵。
    社科院蓝皮书指出,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人均市民化成本为10万元,为此至少需要40万亿-50万亿元的成本,这是不计入通胀、只计入城市福利的保守数字。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