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版《西游记》幕后故事

作者:李北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1-09 23:01:00

摘要:30年前,电视剧《西游记》在扬州拍摄了第一个镜头。此后6年,剧组走过了十多万公里的漫漫“西游”之路...
      30年前,电视剧《西游记》在扬州拍摄了第一个镜头。此后6年,剧组走过了十多万公里的漫漫“西游”之路,全国30余省市只有7个没去过。他们用落后的拍摄手法,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收视奇迹:据不完全统计,直至今日,82版《西游记》重播近2000次,重播率高居榜首。
      今年7月16日是82版《西游记》开机30周年纪念日。而不久前,一本名叫《路在脚下》的书引发了“西游迷”的集体回忆。它的作者唐继全是82版《西游记》摄像之一。在这本六百多页的书中,作者讲述了当年许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也为读者展现了在商业浪潮来袭之前,那一代创作者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观众的诚意。

片酬每集一百多元
      用现在的眼光看,当年《西游记》技术水准可谓“惨不忍睹”。毕竟,那是个连286电脑都还未问世的年代。据唐继全回忆,当年电视剧的片头片尾字幕名单,还是请书法家写在透明玻璃上,用人工手摇的土办法拍出来的。而更多困难则在拍摄上。在电脑特效泛滥的今天,82版《西游记》的拍摄手法让人难以置信。譬如《大战红孩儿》一集中,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的的确确是真火;包括“师徒四人”在内的很多演员都一人分饰多角,仅六小龄童就演了十多个角色:在外景找不到白马,于是美工人员连夜用涂料把一匹黑马染成了白色,在马出汗的情况下坚持拍摄……
      然而,对于各种穿帮,热衷寻找穿帮的观众放弃了挑剔的审美。唐继全告诉本报记者:他们是听着“你挑着担,我牵着马……”长大的,早已把自己儿时的情感与《西游记》牢牢捆绑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执着的喜爱,所以剧中的瑕疵和穿帮,特技的粗糙都丝毫影响不了他们的钟爱。
      其实,观众对《西游记》的认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感受到了诚意。拍摄周期达6年之久,甚至还走出国门去泰国等地拍摄外景,这在当年曾引起了争论,甚至有人提出批评。唐继全回忆道:“如果在今天,《西游记》的制作费用很可能是个天文数字,而当年全剧仅仅花了600万元人民币。当年剧组工作人员每天的伙食补助是5元,包括六小龄童等主创在内,片酬每集最高也就一百多元,剧组人员都不是冲着这点报酬来的。” 

不老的经典
      毫无疑问,对许多70后和80后来说,电视剧《西游记》构成了儿时的重要记忆。有观众说:“虽然我早已没有了寒暑假,但每当看到孙悟空在电视上斩妖除魔,就知道假期到了。” 
      事实上,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第一个搬上荧屏的。而随着特效水平的发展,近年来对《西游记》的翻拍已成为热门现象,各个版本的孙悟空频繁登上银幕,但没有哪一部的影响力可与82版相提并论。
      究其原因,首先是上文提到的诚意。就像一位网友所说:“老版《西游记》拍了6年,现在几十集电视剧两个多月就拍完了,好比以前吃个鸭腿都有肉味儿,而今这鸭腿却味同嚼蜡,因为现在的鸭子都是3个月速成的。”
      另一方面,各种新版《西游记》中“恶搞”的成分,或多或少带来了人物性格的冲突。唐继全告诉记者:“老版《西游记》虽是在忠于原著基础上改编的,但还是删除了原著中许多不健康和糟粕的情节,编剧和导演对剧中主要人物进行了修正和美化,师徒四人是以正面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出现的。”
      或许正因为这种单纯的人物性格以及黑白分明的价值观,老版《西游记》在一代又一代孩子心中产生共鸣。

演员今何在
      多年以来,“师徒四人”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但如今,除了“大师兄”六小龄童偶见于媒体,马德华、迟重瑞等演员的名字则渐渐远离了公众视野。而在网上,“82版《西游记》演员今何在”的帖子则时常成为热点。他们有的面临转型困难,有的退出荧屏,还有的溘然长逝。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西游文化”的六小龄童曾坦言,“这些年,我无论怎样力求在其它影视创作中改变自己,但观众仍然把我看做是孙悟空,后来打算接演一个反面角色时,却遭到很多粉丝的反对,他们认为这会破坏他们心目中这个喜爱的人物形象,结果我只好不再演其他角色了……”而他也因17年连续扮演同一个角色,成为中国影视界第一位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人。据悉,明年六小龄童将出演3D版电影《西游记》。
      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他曾感叹道,“我成也八戒,败也八戒。自从我演过猪八戒这个角色后,就很难再有突破了。有的人物我觉得自己可以演,但导演一听是猪八戒的扮演者,第一反应就是摇头。”
      其他演员的命运则各不相同。第三任唐僧的扮演者迟重瑞娶了曾经的中国女首富陈丽华,现在成为了企业家,唐继全开玩笑说:“这也许就是他辛苦取经,最终修成的正果吧。”另外,当年穿着肚兜,火烧孙悟空的“红孩儿”扮演者赵鑫培,现已成为中科院的一位博士;当年担任剧务工作的李成儒,则早已被观众所熟知。
      在所有演员中,最令人遗憾的是“沙师弟”闫怀礼,他于2009年去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