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竞争力到中国吸引力
今天,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开放扭转了中国命运,取得了中国百年历史上的伟大成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创造精神,民众普遍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中国经济实现了迅速崛起。很多经济学家后来把这些归功于人口红利。
实际上,人口红利还不足以解释为何拥有更年轻更廉价劳动力的非洲今天仍然没有摆脱内战和贫穷。中国经济崛起的第一推动力来源于改革开放所释放的制度性红利,是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市场竞争的引入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发端于改革开放特区建设的“深圳速度”就是中国追赶世界的结晶。依靠市场的力量,中国很快翻过了“大炼钢铁”那一页,成为今天全球第一大钢铁生产和消费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电视机、冰箱、服装、电脑等很多领域,中国已经变成了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自由市场的一个部分,并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
中国经济在制度红利、人口红利与和平红利中经历持续30年高增长,实现了超英赶美的梦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毫无疑问,中国是自由市场和全球化的受益者。但是,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也提高了欧美发达国家普通民众尤其是穷人的生活福利,中国经济的增长也让世界民众获得了收益。在过去的30年里,欧美发达经济体一直没有出现类似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的恶性通货膨胀,主要就是优质低廉的中国商品源源不断涌入,抑制了消费物价水平,维持了全球经济低通胀的繁荣和增长。
相当长时间内,支撑中国竞争力和世界工厂运转的是中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和企业微薄的加工利润。当欧洲人在享受沙滩阳光的时候,美国人消费IPHONE时,为苹果代工的富士康工厂里,中国人仍然在辛勤地工作,赚取微薄的生活来源。
这种局面被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随之而来的欧债危机打破,欧美消费市场崩溃,持续多年的全球商业链条被中断,中国商品出口遭遇挫折,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吞噬了世界工厂微薄的利润,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中国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模式面临考验。
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都认为,中国人抢夺了他们的工作机会,美国提出重新回归制造业的战略。实际上,他们会消费IPHONE,但不会到富士康苹果生产线上做一个月薪400美元的工作。
周边领土争端和国际形势让中国和平崛起遭遇新挑战,人民币升值让中国逐渐失去了全球竞争优势,中国商品正承受严重的贸易保护,在全球市场越来越缺乏外部空间;而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让国内贫富分化严重,内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老龄化正在来临,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下一个十年中国何去何从,是继续原来的道路,还是通过改革寻找新的出路,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高峡出平湖、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等这些在计划经济时期只能停留在伟人文学作品中的梦想,通过改革开放都逐一实现了。今天,中国进入了“航母时代”,中国要保护自己的全球利益需要发展海军。
21世纪是中国和美国的世纪,中国和美国如何合作对于全世界都很重要。竞争博弈的思路显然不适应当今的世界,今天比拼的不是竞争力,而是吸引力,中国正面临一场新的改革,需要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完成从中国竞争力到中国吸引力的伟大转变。
中国百年沧桑历史,先贤们为改变落后的面貌,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传统文化始终被认为是保守落后的代名词。如今,中国需要回归对传统文明的自信,从制度创新、市场开放和文化等方面向全球展示中国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是普通民众拥有幸福的生活,更需要成为全球精英向往的国度。在传统文明鼎盛的唐朝曾吸引很多外国人在中国从政。
下一个十年,中国就将从今天的世界工厂变成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在经济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和底牌,扭转全球化和自由市场回潮。
除此之外,中国还需要有足够胸怀在制度和文化上形成自己的吸引力,这一切都需要依靠改革。十八大召开之际,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民主、公平、自由、开放和包容的中国。
(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