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广东营改增减税或达百亿

作者:江海波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1-03 00:23:00

摘要: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也是纳税最多的省份——广东(含深圳)正式试点“营改增”。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江海波 广州报道
    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也是纳税最多的省份——广东(含深圳)正式试点“营改增”。
    10月26日,占广东“营改增”试点纳税人户数半壁江山的广州率先对外公布试点方案,广州仍将参照上海“1 6”的试点范围进行试点操作,税制安排将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据悉,广州市财政将主动拿出5亿元专项财政资金补贴税负可能增加的企业。
    据初步测算,以2011年的营业税数据为基数,广东全省(不含深圳)13.8万户纳税人缴纳营业税160亿元,试行“营改增”后,税收将减少66亿-100亿元,其中广州的税收减收约占全省50%,约减收33亿-50亿元。
    为保持企业税负的稳定性,广东将对过去试行营业税免税的纳税人仍将继续享受增值税免税政策,对部分“营改增”之后税负可能增加的纳税人(如交通运输业中部分纳税人),广东省将安排1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进行补贴,各市亦将安排相应的支持。
    目前,广东全省(含深圳)共有20.1万户纳税人被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但据记者了解,仍有一些小微企业的税务资料尚未从地税向国税转移,进入试点流程。
    扶持力度更大
    经广东省国税局初步统计,广东全省纳入本次试点范围的纳税人约13.8万户(不含深圳),其中约12多万户属于现代服务业。来自省地税局的数据显示,去年这部分纳税人向地税纳税约110亿元,今年1-6月纳税约57亿元。另外,从营业税收入来看,去年广东省营业税收入是上海的1.4倍、北京的1.2倍、江苏的1.1倍。据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介绍,“营改增”试点后,大多数行业、企业的税负将有所下降,经初步匡算,可能影响广东财税收入数十亿元。
    据测算,“营改增”之后,税负增加的主要是交通运输方面的企业。广东在评估分析试点对本省财税收入影响的基础上,参考上海市的做法,由省财政安排10亿元实施过渡性扶持政策。
    广东省财税人士认为:“上海与广东的财政体制不同。由于我省营业税属于省与市县共享收入,省一并要求市县相应安排专项资金,由省与市县按收入分享比例分别负担拨付试点纳税人的补贴资金。因此,总体而言,我省安排的扶持资金应该比上海更大。”
    上述人士介绍,从上海市情况看,试点纳税人中的小规模纳税人全面减负,税负有所增加的基本上都是一般纳税人。而从试点纳税人构成看,上海市试点的一般纳税人有5万户,广东省(包括深圳)不到3万户。因此,从这一方面讲,广东省的扶持资金也比上海要大。
    广东省财税人士表示,短期内将有部分企业税负增加,但长期来看,这些企业的减税效应也会逐渐显现。“从上海市试点情况看,税负增加企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业,上海市1月份开始试点当月整个交通运输业税负增加7818万元,2月份这个数据就只有1801万元,到8月份整个行业税收总额已经净减少2820万元,而且也没有听到试点普遍引起交通运输业提价而推高物价水平的反映。我认为上海市的这种情况是与试点逐步步入正轨后减税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密不可分的。”
    财政减收的忧虑
    从上海及各地的试点思路来看,当前的“营改增”主要目标是要起到“结构性减税”的作用。
    据悉,上海市今年1月开始试点,效应已经显现,截至8月底,上海市试点企业比年初增加2.5万户,其中新办企业1.2万户,新增试点项目的企业1.3万户,试点企业直接减轻税负超过30亿元。广东省财税人士表示,“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认真学习上海市的经验,做好试点工作,争取更大的试点成效。”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营改增”的顺利推进,各方均十分注意利益的平衡。除了在试点期拿出财政专项资金补贴税负增加的纳税人,由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所产生的中央、省市与区县之间的利益格局亦将“维持原状”。
    按照目前的分税制度,营业税属于地方税种,由省市之间共享分配比例,目前,广东省与各市之间的分配比例为5∶5,而增值税属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税比例为75∶25,这意味着中央从地方拿走25%的既得利益。
    目前,为了缓和矛盾,保证新旧税制之间的平稳转换,税种只是产生名义上的变化,中央与省市之间的税收分配格局仍将维持现状,国税征得的增值税仍将返还地方财政支配。但是,在试点之后,这种利益如何调整,各级地方政府不能说没有担忧。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广州市财政局副局长段彩英表示,试点期之后,她相信中央会调整现有的税制分配格局,地方政府原有的既得利益,中央肯定会考虑。
    财税专业人士担忧的则是地方政府财税减收之后将会产生的问题。中山大学税收与理财研究中心主任杨卫华表示,发达地区的服务业占税源比例较高,“营改增”带来的结构性减税,将使地方财政大幅减收,这将带来两个担忧:一是原来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还是否能保持;二是税收减少了,收费是否会大幅上升?如果是这样,倒霉的还是纳税人。
    杨卫华表示,对那些税负增加的企业来说,更为担心的是税收返还的方式,“什么时间返还,会拖多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