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买不买银行股
投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就难在很难找到一套合乎逻辑又能长期获利的投资方案。
比如,有人会说,投资就是买进一家能持续挣钱的公司的股票,然后一直拿着坐享其成,可这种办法要是用在中国股市的几只大蓝筹银行股身上,就现在来说只能是失效的。这个星期A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终于把三季报给披露完了,账一结,我们发现还是银行最会赚钱。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2493家上市公司实现合计营业总收入为17.74万亿,同比增长6%;合计净利润为1.50万亿,同比是下降了2.07%。但是,就在这1.5万亿的净利润中,16家银行业上市公司实现的合计净利润约8128亿元,同比增长了约17%。
大家一起算降了2%,银行一起算反而升了17%,8128亿基本上占据了1.5万亿的54%还多。
具体到单个银行,就在这8128亿元的利润中,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就超过了6000亿元。其中,工商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1856.02亿元,同比增长13.28%;农业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1200.83亿元,同比增长19%;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1064亿元,同比增长10.4%;建设银行前三季度净赚1582亿元,同比增长13.8%;交通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445亿元,同比增16%。
亮丽的数据中还是工商银行最赚钱,农业银行的利润增长最喜人。
但是,这几家银行的股票在A股的表现又如何呢?翻一翻季线图就知道,工商银行第三季度跌了5.06%,农业银行跌了5.02%,中国银行跌了4.26%,建设银行跌了5.24%,交通银行跌了6.17%。对比一下大盘,上证指数第三季度下跌了6.26%。唯一可以欣慰地说的是,这几只超级赚钱的银行股没有输给大盘,跌得稍微少了那么一点点。
可是,这种基本跌得一样多的股票价格,能够反映出2493家公司净利下滑2%和16家银行上市公司净利上涨17%的天壤之别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这说明什么?最根本的原因,我看还在投资者心里不踏实。
对银行股能踏实得了吗?2493家上市公司净利下滑了2%,16家银行净利上涨17%,用一个技术词汇来说,这就叫做“背离”。
都说银行业是经济的血脉,其实,银行和整体经济是互为表里的,经济好,银行就好,经济差,银行怎么能好?如果出现了如此反差巨大的背离,之后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背离的修正,银行的整体利润必然要下滑;还有一种就是银行的利润继续背离下去,但是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现象只能用垄断来解释,银行业作为一个卡特尔在利率非市场化的局面下继续赚取垄断利润。问题是,这种卡特尔能继续下去吗?周小川行长不是已经说了吗,“银行业没有垄断。”同时,利率市场化似乎也说得很热闹,箭在弦上。
分析下来,两种情况,结果都一样,或早或晚,或平和或激烈,银行的利润增长需要修正这种背离,达到和整体经济增长相一致的水平。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不满足这种规律,那就不叫市场经济。
这种背离的修正也不是没有苗头出现,比如银行的利润增速放缓,不良贷款的上升。但苗头归苗头,这些在坚挺的利差面前都是些毛毛雨。就是这些让人觉得挣钱挣得不踏实的银行上市公司,也就是这些股价不怎么涨反而和大盘一起跌甚至是大盘下跌原因的银行上市公司,它们到头来还是大部分机构投资者的必然选择。因为,它们总归还是也继续是最挣钱的公司。
曾经在瑞银工作了十多年,现在是慢牛投资董事长的张化桥,最近在高盛大中华区CEO峰会上有个发言,叫做《利率管制的悲剧》,他给放在了财新博客上。
在发言中,张化桥感叹了目前中国银行业最大的问题,一是对存款利率的管制等于剥夺存款人,补贴那些能够获得贷款的特权阶层,比如国企和能够获得贷款的民企;二是银行业的利润太丰厚,牺牲了其它行业,伤害了效率和公平。要怎么解决,张化桥的答案和很多人一样——利率自由化,主要是放开存款利率,“至关重要,利国利民。”
但是,在“骂完”之后张化桥又是怎么做的呢?因为判断利率市场化“五到十年内不会发生”,所以他选择了“如果你斗不过他们,那就加入他们”。张化桥服服帖帖买了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的股票,今年2月就买了。你别说,民生银行最近真的涨得还不错,在第三季度股票下跌3.25%之后,第四个季度开始还没多久,在A股市场上民生已经上涨了超过6%。
张化桥一怨一买,史玉柱笑了!你敢接着买吗?(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