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酒 重新找回自己

作者:安德鲁·亚当·纽曼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0-23 12:48:00

摘要:如今,酿酒师们把目标对准了类似的高压女性,希望她们在缓解繁杂的工作、琐碎的家务之余,将饮酒作为一种休闲。

 女性酒 重新找回自己

    20世纪70年代,米勒高品质生活(米勒啤酒品名)推出名为“米勒时刻”的一项活动,这一活动的目标群体定位在高危岗位的工作人员,比如消防队员和高压线维修工,这些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在下班后和工友们喝上一杯。
    如今,酿酒师们把目标对准了类似的高压女性,主要是身为人母的女性,希望这些女性慢慢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在缓解繁杂的工作、琐碎的家务之余,将饮酒作为一种休闲。
    酿酒师锁定女性
    最近几年,类似“妈咪果汁”、“妈咪时间”和“疯狂主妇”的品牌渐渐出现。Facebook小组“需要喝酒的妈妈们”有超过64万的成员,“天!我急需喝一杯,我要被孩子拖垮了。”该小组有超过12.7万名成员。这些小组,都在戏谑地暗示这些妈妈们应该借酒精来放松一下。
    现在,伍迪威尔的米歇尔红酒产业推出旗舰品牌“米歇尔酒庄”,正在推动这一针对女性的运动。
    这一活动的中心,是一款像冰箱诗歌2.0的Facebook应用,用户可以定制一个公式,由“我 一杯酒”开始,最终得出“我的米歇尔酒庄”的结果。在整个过程中,用户需要把单词和符号链接起来。比如“我 一杯酒 露营-雷雨(用符号表示) 我的孩子-电脑(用显示器符号表示)=我的米歇尔酒庄”。
    用于推广这一应用的一个平面广告解释说:这里,让你重新做回自己——不再是母亲,不再是同事,也不再是司机、厨师或者清洁工。
    这一活动由WPP旗下的联合部门,西雅图科尔·韦伯联合公司推出。按照惯例,酒庄一般只会在专业酒类杂志或者类似“大众品酒”、“食物&饮酒”这类有狂热追随者的地方登广告。
    科尔·韦伯公司战略发展部主管布里特·彼得森说,这一活动主要面向25到38岁的女性,包含但不仅限于妈妈们,在公司内部,将这一群体称为“不想长大的成年人”。
    这个群体的女性“不再拥有与朋友相处的乐趣,但她们不想失去这种乐趣,因为那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彼得森说,“她们是成年人,但不想动不动就被称为‘成人’。”
    彼得森先生说,这个品牌不止在让女性逃避“带有愧疚的快感”的媒体上做广告,比如《大家周刊》,同时会在“她尽到生命职责”来寻求抚养孩子和烹饪知识的地方出现。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促进一种没有压力的生活,彼得森解释说,米歇尔酒庄正在致力于将自己定位为妇女之友,让烦躁的妇女从压力中解脱出来。“没问题的,不管是吃掉一大罐的冰激凌,还是喝酒,都是可以的。”
    根据工业贸易组织“葡萄酒研究所”的数据,1970年,美国消费的葡萄酒总量为2.67亿加仑(人均消费量为1.3加仑),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上升为7.84亿加仑红酒(人均消费量为2.5加仑)。
    女性偏爱红酒
    最近的一次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在成人饮酒者中,52%的女性偏爱红酒,而喜好红酒的男性比例仅为20%;相反地,有55%的男性和23%的女性偏好啤酒。另外,根据饮料信息集团的调查,2011年的红酒消费者中,有58.1%为女性。
    在法律允许的州,超市拓宽了红酒的销售通道,根据一家市场研究公司明特尔的调查,在2006年和2011年期间,超市的葡萄酒收入增长了26%。由于超市缺少像红酒专卖店或者是酒馆那样具有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因而,那些酒鬼们,尤其是年轻的家伙们,越来越多地转向网络渠道购买,或者是通过红酒博客和社交网络上好友的推荐。
    谢莉尔·德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2010年,她在圣马丁创立了“妈咪果汁”葡萄酒公司。公司创立之后,德兹并没有打出广告,而是在Facebook上推广自己的品牌,在那里,她已经有超过11800个粉丝了;在YouTube网站上,她发布了自己的品牌视频;她还通过妈咪博客来赠送红酒,希望获赠者能够发布她们的评论。
    目前,该品牌在加利福尼亚州的80家标靶连锁百货和6家西夫韦超市都有出售,在另外20个州区的综合性超市也有出售。
    “忙完孩子的事情,妈妈们也该有属于自己的事情。”德兹女士如是说。
    这项新酒庄活动还包括一个叫做“超级女孩晚上见”的比赛,如印刷广告上所说的,品牌厂商将会送“您和您最棒的女朋友”来一场纽约之旅。
    马歇尔酒庄的高级市场运营总裁马丁·约翰逊表示,他们的品牌一直以来都采用一种典型的葡萄酒商标标注方式:使用葡萄酒瓶或者是葡萄园的精美图片,配以从葡萄酒评论家那里得到的评级。
                                                                                                                                      宋健伟译自《纽约时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