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走在老路上
摘要:易纲说的适度是多少度?希望货币政策更适度一些,否则我们走的就不是老路,搞不好是回头路。
天气越来越冷,好迹象却越来越多。就在上周五《地平线》专栏说“这个秋天不太凉”之后,一些新的经济数据一一公布,为中国经济的阴霾天气增加了更多的亮色。
其中,一个数据出人意料到有点诡异。根据海关总署上周六的数据,9月份中国出口达到约1864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单月纪录,比去年9月增长了9.9%,该数据在8月份不过是区区的2.7%。那个2.7%当然让人沮丧到极点,以至于这个9.9%让人难以置信。乐观的人相信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出现了增速复苏的迹象,悲观的人则干脆不相信这个数据,或者认为这个单月数据肯定昙花一现。
我倒觉得这个出口数据来得或许比较真实。所谓出口转暖,其实不是中国经济本身怎么样了,而是外部需求回暖,让中国制造这部机器又重新启动了。尤其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出现了良好趋势,根据细分数据,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今年前9个月同比增长是9.6%,与此同时,对欧盟的出口前9个月是同比下降了5.6%,欧洲的情况仍然很糟糕。
这里能够清楚明白的只有一个事实——美国经济恢复得比较好,从某个角度也印证了美国对经济危机一而再、再而三的应对措施还算有效,似乎QE3这样的“印钞机”也没有那么可怕。一方面,美国人坚持不懈的财政和货币刺激让经济得以一步一步回暖;另一方面,到目前让大家谈虎色变的QE3并没有给中国的通胀带来多大影响,一会儿我们就会讨论到那个重新回到1时代的通胀数据。
这里说的都是美国的事。《纽约时报》的记者在新一届广交会上发现了好兆头——“庞大的展厅里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除了少数人之外,从锤子、电风扇到俗丽夜总会墙饰等各种产品的出口商都说,来自新兴市场和美国的需求已经开始恢复”。
9月,中国出口加工贸易所需零部件的进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3%,扭转了8月下滑1.5%的局面,说明了外需回暖对于进出口的刺激。但在9月份的数据中,能够说明内需问题的数据却并不给力。9月,中国的进口同比只增长了2.4%,对比出口数据,我们就能理解到这一点:外需很好,出口不错,但内需不足,进口数据就不那么抢眼。
讲了这么多数据,我把话说直一点,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增长结构转型不见成效——搞了很多名堂后内需依然不足,美国人经济一恢复中国出口就上来了。中国的经济,依然走在老路上。
谁会喜欢走老路呢?这个词本身就有贬义的意味,现在都是不走寻常路的年代了。但我想说的是,老路还真不一定就是一条坏路,老路的方向很可能还是正确的,无非是走的人多了,发现窄了不够用了要拓宽而已。给老路拓宽,加几条车道,并不是要转变道路的方向。
美国人的经济回暖,消费能力上来了,对中国制造的需求回来了,有什么不好?中国制造的产能还都在那里,问题只是外部需求因为经济危机突然中断或者放缓了。所谓的结构转型,不是不要出口,而是在保证出口的同时拓宽消费那条车道。
这些年,大家都喜欢用“倒逼”这个词,好像什么事情一经过“倒逼”就成了。其实,“倒逼”是迫不得已的说法。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如果出口还能保持一个好势头,同时,主动采取措施促消费,这样的转型会从容得多。绝对不是什么外需失速了才能够真正去促内需,这种想法要都要不得,也绝对不是出口失速了消费刺激不起来了还去强调什么减投资,这些完全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理论家的异想天开,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
如果我们仍然走在老路上,我们需要的是拓宽车道,那么,不管9月出口数据是不是昙花一现,都得坚决地去促进内需。这里的内需,不仅是通常理解的消费需求,更有投资需求,消费、投资、出口,一个都不能少,这才是走老路拓宽路。
之前提到了CPI又回到了1时代。根据国家统计局本周一的数据显示,9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升1.9%,在8月份的2%之后重新又降到1时代。通胀的危险变得越来越小,反而是通缩的危险越来越大。当然,你总会在CPI数据无论多低的时候听到“下个月CPI就大涨”的说法,可对货币部门来说,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肯定是加大了。
没有通胀压力的束缚,央行的手脚会不会放得开呢?现在还没有明确答案,这大半年来央行都是说得多做得少,尤其在出人意料地连续两次降息后,突然按兵不动,不断地操作逆回购。
央行最近也有一些积极数据出来。9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了14.8%,而央行副行长易纲也在表示,在全球都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时,中国央行也将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货币政策,“本次刺激方案就规模而言将会是适度的,即规模足够大到能够稳定经济增长,但不会大到对未来造成负面影响。”
易纲说的适度是多少度?希望货币政策更适度一些,否则我们走的就不是老路,搞不好是回头路。(作者为本报编委)
其中,一个数据出人意料到有点诡异。根据海关总署上周六的数据,9月份中国出口达到约1864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单月纪录,比去年9月增长了9.9%,该数据在8月份不过是区区的2.7%。那个2.7%当然让人沮丧到极点,以至于这个9.9%让人难以置信。乐观的人相信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出现了增速复苏的迹象,悲观的人则干脆不相信这个数据,或者认为这个单月数据肯定昙花一现。
我倒觉得这个出口数据来得或许比较真实。所谓出口转暖,其实不是中国经济本身怎么样了,而是外部需求回暖,让中国制造这部机器又重新启动了。尤其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出现了良好趋势,根据细分数据,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今年前9个月同比增长是9.6%,与此同时,对欧盟的出口前9个月是同比下降了5.6%,欧洲的情况仍然很糟糕。
这里能够清楚明白的只有一个事实——美国经济恢复得比较好,从某个角度也印证了美国对经济危机一而再、再而三的应对措施还算有效,似乎QE3这样的“印钞机”也没有那么可怕。一方面,美国人坚持不懈的财政和货币刺激让经济得以一步一步回暖;另一方面,到目前让大家谈虎色变的QE3并没有给中国的通胀带来多大影响,一会儿我们就会讨论到那个重新回到1时代的通胀数据。
这里说的都是美国的事。《纽约时报》的记者在新一届广交会上发现了好兆头——“庞大的展厅里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除了少数人之外,从锤子、电风扇到俗丽夜总会墙饰等各种产品的出口商都说,来自新兴市场和美国的需求已经开始恢复”。
9月,中国出口加工贸易所需零部件的进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3%,扭转了8月下滑1.5%的局面,说明了外需回暖对于进出口的刺激。但在9月份的数据中,能够说明内需问题的数据却并不给力。9月,中国的进口同比只增长了2.4%,对比出口数据,我们就能理解到这一点:外需很好,出口不错,但内需不足,进口数据就不那么抢眼。
讲了这么多数据,我把话说直一点,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增长结构转型不见成效——搞了很多名堂后内需依然不足,美国人经济一恢复中国出口就上来了。中国的经济,依然走在老路上。
谁会喜欢走老路呢?这个词本身就有贬义的意味,现在都是不走寻常路的年代了。但我想说的是,老路还真不一定就是一条坏路,老路的方向很可能还是正确的,无非是走的人多了,发现窄了不够用了要拓宽而已。给老路拓宽,加几条车道,并不是要转变道路的方向。
美国人的经济回暖,消费能力上来了,对中国制造的需求回来了,有什么不好?中国制造的产能还都在那里,问题只是外部需求因为经济危机突然中断或者放缓了。所谓的结构转型,不是不要出口,而是在保证出口的同时拓宽消费那条车道。
这些年,大家都喜欢用“倒逼”这个词,好像什么事情一经过“倒逼”就成了。其实,“倒逼”是迫不得已的说法。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如果出口还能保持一个好势头,同时,主动采取措施促消费,这样的转型会从容得多。绝对不是什么外需失速了才能够真正去促内需,这种想法要都要不得,也绝对不是出口失速了消费刺激不起来了还去强调什么减投资,这些完全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理论家的异想天开,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
如果我们仍然走在老路上,我们需要的是拓宽车道,那么,不管9月出口数据是不是昙花一现,都得坚决地去促进内需。这里的内需,不仅是通常理解的消费需求,更有投资需求,消费、投资、出口,一个都不能少,这才是走老路拓宽路。
之前提到了CPI又回到了1时代。根据国家统计局本周一的数据显示,9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升1.9%,在8月份的2%之后重新又降到1时代。通胀的危险变得越来越小,反而是通缩的危险越来越大。当然,你总会在CPI数据无论多低的时候听到“下个月CPI就大涨”的说法,可对货币部门来说,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肯定是加大了。
没有通胀压力的束缚,央行的手脚会不会放得开呢?现在还没有明确答案,这大半年来央行都是说得多做得少,尤其在出人意料地连续两次降息后,突然按兵不动,不断地操作逆回购。
央行最近也有一些积极数据出来。9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了14.8%,而央行副行长易纲也在表示,在全球都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时,中国央行也将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货币政策,“本次刺激方案就规模而言将会是适度的,即规模足够大到能够稳定经济增长,但不会大到对未来造成负面影响。”
易纲说的适度是多少度?希望货币政策更适度一些,否则我们走的就不是老路,搞不好是回头路。(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