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0-08 10:13:00

摘要:改革是要突破阻力和付出代价的,所有参与者的辛勤劳动和大胆创新,制度变化给了所有人正向的激励。

    又是黄金周,国庆加上中秋,网友戏称这是“7加3等于8”的最长黄金周。不管怎样,关心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人,这8天都可以好好休息了,不看盘的时间才好思考人生。
    大大小小的失意者应该好好想想了,“我凭什么可以挣到钱”?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到底哪点比别人强,比别人更勤奋,比别人更聪明,还是比别人效率更高,或者你就说你比别人运气更好?来到这个市场,是不是键盘一敲,一买一卖,就能轻松获利?难道假模假式地翻翻报表,或者远近高低地看看K线图,又或者翻翻报纸听听消息,就能发家致富了?
    上证指数从6000点到2000点,是否能够惊醒梦中人?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都是心理学上的。第一个心理现象大家都清楚,所有人都会高估自己,总感觉自己属于智力水平远在平均标准之上的人。100个司机中就会有80个司机觉得自己是这100人中开车技术最好的前10个人之一,炒股票的也是,赚钱了那是自己技术好,赔钱了那是市场太糟糕;第二个心理现象大家没想到,人们即使意识到了想在市场挣快钱的想法不靠谱,但还是会继续下去。为什么?大概就像烟瘾和赌瘾一样吧,简单地重复和继续下去。
    更好的解释是,尽管大家亏损累累,但来这个市场并非完全为了挣钱,我们其实是在消费,就算挣点钱赔点钱,最后得到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关于我们为什么要投资,行为经济的研究者斯塔德曼在他的作品《为什么你炒股赚不到钱》中有一段精彩的引言,引言标题叫做“我们的希望”。
    “我们固然希望自己的投资获利丰厚,但我们的梦想并非仅限于此。我们希望拥有发家致富的愿景,我们还希望消除对贫穷的恐惧。我们希望拔得头筹,跑赢市场。我们希望享受投资获利的骄傲感觉,同时又不想舔舐伴随亏损而来的遗憾之感。我们希望对冲基金带给我们的地位和荣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基金带来的热血沸腾与浩然正气,以及在本土投资时油然而生的爱国情怀”。
    但冷酷的现实是,大部分人要么在市场中完全被情绪左右,要么可以不被情绪所左右但存在人类难以克服的各种认知偏差,结果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可以跑赢市场的人,然后这一小群人成为了这个市场的“代表”,激励着大部分人奋勇前行。
    关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上面说的是市场,整个经济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个段子来自美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据说,弗里德曼在一次主题为“诺贝尔之路”的演讲中这样说道:“经济学是一门迷人的学问。而最令人着迷的是,它的基本原理如此简单,只要一张纸就可以写完,而且任何人都可以了解,然而真正了解的人又何其稀少。”大家知道他的那张纸上写的是什么吗?只有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弗里德曼一辈子鼓吹“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带领着一个芝加哥学派把一个笃信政府几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时代,带进了一个不相信政府能干好任何事情的时代。他为什么要把经济学简化成简单的一句话呢?事实正是如此,我们的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白来的。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放手后的市场迸发出来的活力,保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这难道是一道免费的午餐吗?当然不是。改革是要突破阻力和付出代价的,而制度变化之后,真正可以保证经济增长的,最终还是所有参与者的辛勤劳动和大胆创新,制度变化无非是给了所有人正向的激励而已。
    经济增长30年,上证指数从998点涨到6124点,一点都不过分;但是指数从6124点之后第二次跌到2000点,是不是在告诉我们:以前的改革红利已经吃完了呢?经济再继续高速或者中速增长30年,股市再来一次大牛市,是不是又要做出怎样的改变才行?不是说了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今天提到这个免费午餐的话题,完全是因为看到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的一篇财新网专栏——《莫干山上再话改革》,此文源于28年前莫干山上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这个“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28年之后国家发改委又召集了70多位中青年学者以及几位当年的参加者共聚莫干山。
    再上莫干山做什么?自然是要为进一步的改革献计献策。陆挺对新莫干山会议的总体印象是:改革的大方向,与会者大都认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阻力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政治、行政和社会体制改革是当前和今后改革的关键;但在大方向上取得共识后,大家目标过于多元,具体细节上深度不够,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新莫干山会议只是一个开始。虽然有企业家简单粗暴地否定了经济学家,但最后我们会发现,经济学家影响之深远远非我们可以想象。(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