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教辅畸形产业链

作者:陈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9-21 21:44:00

摘要:与高额的择校费相比,课外班的费用只能算小钱;花小钱省大钱,是很多热衷报班的家长的行事逻辑。

教辅畸形产业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锋 北京报道
    在孩子人生的起跑线上,家长们疯狂抢跑:早教、择校、参加课外辅导班……
    “我孩子上小学五年级,这些年报课外班的费用就花了七八万。”北京市西城区的张企婷(化名)颇有感触地说,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都贡献给了那些大大小小的民办教育机构。
    多年来坚持与教辅做斗争的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久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愈演愈烈的报班风,不仅掏空了家长,更伤害了无辜的孩子。他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应让教辅远离。不过,令其感到悲观的是,教辅未见收敛迹象,相反,民办教育机构的战场已转向幼儿学前教育。
    课外班每天花费近千元
    
在教育培训机构眼里,每个孩子都是暗藏金沙的富矿。
    载着张企婷的期许,儿子祥祥先后在学而思和巨人两家培训机构上过奥数和英语。“最初上的是大班,每年要交四次费,分别是暑假班、寒假班、秋季班、春季班,每次费用大概2000元左右。”她说,这样算下来,仅这两门课,每年的支出就是1.6万多元。
    另外,儿子祥祥从幼儿园开始学舞蹈一直就没停过,曾报过“一对一”辅导班,每小时收费150元到300元。此外,书法、画画、琵琶、花样滑冰……张企婷粗略地算了一下,从孩子踏入小学开始,用于报各种课外班的支出至少有七八万元。
    “我家花得还算少的!”她告诉记者,她的一位同事为孩子报的奥数班都是“一对一”,假期周末都辅导,基本上每天的学费都上千元。今年,同事的孩子如愿进了宣武区某重点中学。
    海淀区吕女士的儿子学的是管乐,因获奖多,有望通过特长生进入理想中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他从一年级就开始的管乐训练之旅。“最初是学校内部的管乐班,收费还算合理,后来老师要求报考某提高班,一周学习一次,每小时收费200元,一年学费超过一万元。”吕女士不仅感慨,“钱哗哗地流走了!”
    为什么如此多的家长热衷于报各种课外班?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大多数家长的目的是通过课外班学习进入优秀中学,从这个层面而言,病根还是在择校。因此,改革的路径就是取消择校制度。
    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巨大魔力之下,取消择校几无可能。清华园教育负责人闻风曾公布,北京一些学校的择校费甚至超过20万元。“与高额的择校费相比,课外班的费用只能算小钱,花小钱省大钱,是很多热衷报班的家长的行事逻辑。”《高考之痛》一书作者郑超表示。
    民办机构推波助澜
    
“但凡上课外辅导班的孩子,每年的支出少则上万,多的甚至超过十万,养活了众多的教辅机构。”前述学者王久辛说。
    以北京为例,近几年北京每年小升初的学生大约为10万人,若以半数学生报班、每人每年支出1万元计算,小学阶段的学生每年为教辅机构至少贡献30亿元的收入。德勤(中国)此前发布的《中国民办教育行业发展思考2012》报告中说,2011财年中,十家上市的中国教育企业总营收14亿美元,总净利润1.78亿美元。
    在王久辛看来,民办机构是课外辅导班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课外辅导班盛行的罪魁祸首。
    事实上,培训机构已经对学校进行了包围,学生进出校园,不可避免会遭到招生、培训广告的轰炸。
    王久辛感慨地说,教辅已成一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没有教辅班对教育干扰,学生只是完成简单的作业,很轻松。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各种教辅班在教育产业化的纵容下诞生,形成今天庞大的利益链条,教辅公司的利益呈几何倍数增长,给孩子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这是社会的一大悲剧!
    更令王久辛感到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民办教育机构将触角伸向学龄前孩子。“就在两年前,还没有幼儿园入园难问题,现在却出现了。”王久辛认为,这是这类机构大肆鼓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推动学前教育的恶果。
    他以新东方为例,这家最初以英语培训为主的公司,5年前在北京推出学前教育品牌“满天星”,并开办幼儿园,进军学前教育领域,后打造出泡泡少儿教育等新品牌。“这些实力机构的介入,推动了各种针对幼儿的培训,又开发出一个巨大的盈利点。”在王久辛看来,这些所谓的学前教育,都是逆教育规律之举,无异于拔苗助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民办教育机构迅猛发展,十余家公司成功登陆境外资本市场,且利润惊人。据媒体报道,新东方连续多年销售毛利率都稳定在60%以上,净利润率在20%左右。学而思近三个会计年度毛利率维持在50%左右,净利润率在20%上下波动。而学前教育培训的平均毛利率约为30%,领军企业的毛利率可达40%-50%。解决之道:禁止or引导?
    校导网编辑、时评作者吴雁表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需要支付一笔庞大超常的费用。而背后,是疯狂敛财的教辅机构,它们已经把教育彻底商品化了。
    王久辛对记者表示,最真接简单的办法,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禁止教辅。最理想的状态是,孩子在学校里轻松学习,发挥特长,张扬个性。
    家庭环境与儿童学习问题研究者宋怀烈表示,在垄断的教育市场环境下,民办教育机构不得不为了生存和收益而进行商业化宣传。事实上,导致社会强烈反感“课外班”的,恰恰是大量家长盲目的“消费教育”行为。
    他说,父母为了提升孩子进入“好学生多的名校”机率,送孩子去各种校内外培训班“强化”,这是家长的选择性错误。他认为,父母要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掌握孩子的真实需求,无知的父母才会迎合应试教育的忽悠,盲目逼迫孩子去上这班那班。正是家长热衷于消费应试教育,所以导致违背孩子成长需要的应试教育不断壮大。
    对于禁止课外辅导班的观点,宋怀烈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但凡有人愿意消费,就会产生相应的服务。课外辅导班是由盲目的教育消费催生的,用禁止的方式,达不到目的。个性化是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在真实为孩子服务、由孩子选择学习内容的市场环境下,民办教育机构拥有相当宽广的发展前景。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认为,当前越来越疯狂的课外辅导班现象背后,商业化的教育机构起的作用不可忽视。虽然商业机构不是始作俑者,但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认为改革的核心在于政府加强管理,包括深化干部考核,加强制度建设,比如,应硬性规定禁止学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参加成人英语等级考试。”王烽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