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9-14 21:41:00

摘要:争辩过于激烈,就难以达成共识,达不成共识,就难以有统一的行动,稳增长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人人都要稳增长,连卫生部长也不例外。
    在天津达沃斯论坛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话题显然是最热门的。刺激不刺激?乐观者认为刺激没问题,中国的投资还有空间可为;悲观者认为刺激有问题,中国的投资不就是过于“被依赖”吗?
    争辩过于激烈,就难以达成共识,达不成共识,就难以有统一的行动,稳增长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个时候,如果存在投资之外的稳增长措施,人们就会更容易达成共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本来是中国人的传统愿望,很少有人会把它和稳增长联系到一块去,但是,卫生部长陈竺就想得很清楚很明白。
    在达沃斯论坛上,陈竺是用数据说话的,“按国际每千人口医疗服务人员的标准,中国尚需增加医师、护士等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可见医疗保健行业辐射带动产业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的作用大。不仅是维护居民健康,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是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性行业。”
    谁是未来经济的增长点和支柱行业?这问题要放在十年前,标准答案是房地产,但十年之后呢,谁也不愿是房地产。那么陈竺的愿望靠谱不靠谱呢?我想,靠谱,而且必须靠谱。陈竺的想法可能不是一个“是不是”的问题,但至少是一个“应该是”的问题。
    就在听到陈竺这番话之前,我刚对一位苏州某三甲医院医生的文章感叹万千。毛运璋从医十几年,2003年患了重病,之后就过上了治病救人和四处求医的双重生活。在给《纽约时报》中文网写的文章《中国人为什么看病难》中,面对种种医患矛盾,他提出了现象之后的本质:中国的医疗总投入严重不足!
    按照毛给出的数据,以2011年为例,中国GDP为47.16万亿,财政收入103740亿元,其中医疗卫生支出6367亿元,虽然比2010年增长32.5%,但占GDP的比例仍然只有1.35%,比许多国家的医疗投入比重都低。
    可能是统计口径不一样,陈竺在达沃斯给出的数据是,“2010年低收入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平均比重为6.2%,高收入国家该比重平均为8.1%。金砖国家中巴西和印度该比重分别为9%和8.9%,中国目前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仅为5.1%。”
    不管具体比例是不是一样,毛运璋和陈竺用数据说话的指向是一样的,中国医疗卫生投入还相对较低。既然大家都承认投入不够,又能有医疗卫生可以稳增长,创造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认识,共识本来就是很容易形成的——加大医疗卫生行业的财政投入!可问题的蹊跷在于,没有共识的大家在争论,本来可以形成共识的却没有形成主流议题,去推动共识发展。
    需要推动的目标也很明确,对于医疗基础设施不足和医生资源不足的问题,既要加大政府投入,又要开放医疗市场,但主要是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来,把巨大的政府储蓄变成消费。
    看看毛运璋的呼喊吧,“看病难,是所有发达国家举国之财力,都没有解决的难题。13亿人的医疗如此巨大而复杂,只有庞大的政府才能解决,也必须由政府去解决。指望靠200多万执业医生的医德,去填塞巨大的医疗资金缺口,去堵住汹涌的看病人流,不过是南辕北辙,不但丝毫改变不了医疗现状,反而错过了解决问题的真正时机。”
    也许你觉得毛运璋的呼喊过于感性,那我说点更理性的稳增长。大家都知道,中国经济对于投资过于依赖了,对出口也过于依赖了,就是消费不给力。但是,我们还得知道,所谓消费支出,是包括个人消费和政府消费支出两个部分的。个人消费不够,本质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相对于国民总收入来说太低了;而政府消费支出不够呢?政府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低吗?
    有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整个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消费和政府消费的增长率绝对值都很大。但在多数年份里,家庭消费增长率落后于经济潜在增长率,而政府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不存在强劲的长期趋势,整个改革开放时期这个比重平均约为14%,近年来还有下降,2001年的峰值是16%,2009年却不到13%。这种共同趋势的结果,是和投资相比,总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过去20年明显下降。
    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天天讲促消费,不能只指望老百姓掏钱,政府可以进一步降低个税,增加个人的消费能力,还可以增加政府在卫生、教育上的消费支出,不仅是直接扩大了消费需求,更是减少了老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就是稳增长!   (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