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见证十年“中国足迹”

作者:佚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9-11 11:57:00

摘要:对外投资从无到有,“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实现新飞跃,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见证十年“中国足迹”

    (接上期)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实现新飞跃,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和加强。十六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有效克服了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利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02年增长25.0%,年均增长2.5%,连续5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近年来,我国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
    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长。2003-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4.9万亿元,年均增长25.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5.7万亿元,2004-2011年年均增长21.9%。投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为历史所少有。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长江三峡等重大工程进展顺利。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家实施了四万亿投资计划,主要投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形成了一批利于长远发展的优良资产,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能源生产供应能力稳步提高。2011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1.1倍,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能源自给率在90%左右。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02年的7.3%提高到2011年的8.0%。水电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一位。
    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铁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高速铁路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八条公路干线建成。截至2011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3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29.6%;公路里程达到410.6万公里,增长1.3倍,其中高速公路8.5万公里,增长2.4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达到349.1万公里,增长1.1倍。旅客周转量由2002年的1.4万亿人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3.1万亿人公里,年均增长9.1%;货物周转量由2002年的5.1万亿吨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5.9万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3.6%。沿海规模以上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1.6亿吨,比2002年增长2.7倍。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2003-2011年,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3.2%。传统业务继续发展,移动电话用户数快速增加。2011年,固定电话年末用户达到28510万户,比2002年增长33.1%;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到98625万户,比2002年增长3.8倍。新兴业务不断发展壮大,快递等新兴业务不断涌现,3G移动用户迅猛发展,互联网规模快速壮大。2011年,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5.1亿人,稳居全球第一。
    四、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实现新跨越,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642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21.7%。其中,出口额18986亿美元,增长4.8倍,年均增长21.6%;进口额17435亿美元,增长4.9倍,年均增长21.8%。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货物出口额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在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占比由2002年的91.2%提高到2011年的94.7%;机电产品由48.2%提高到57.2%;高新技术产品由20.8%提高到28.9%。与此同时,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快速增长,大宗资源能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机电产品进口753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8倍;高新技术产品进口4630亿美元,增长4.6倍。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6.9亿吨,比2002年增长5.2倍;原油进口2.5亿吨,增长2.7倍。
    利用外资规模跃居全球第二。2003-2011年,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164亿美元,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全球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
    对外投资从无到有,“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00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只有29亿美元,2011年增加到6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9.7倍。对外经济合作迅速发展。2011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3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2倍。
    五、人民生活持续获得新改善,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1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2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增加10755万人。乡村就业人数从48121万人减少到40506万人,减少了7615万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02年末的34.3%提高到2011年末的47.0%。农民工数量不断扩大。201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979-2011年7.4%的年均增速,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其中,2010、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2011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8.6辆,比2002年底增加17.7辆;拥有移动电话205.3部,增长2.3倍;拥有家用电脑81.9台,增长3.0倍。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61.5台,增长3.1倍;拥有空调机22.6台,增长8.9倍;拥有移动电话179.7部,增长12.1倍。2011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94.90部/百人,比2002年提高1.8倍。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2011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391万人、47343万人、14317万人、17696万人、13892万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开展试点,2011年末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3.3亿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启动。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2011年末,2277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530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比2002年增加212万人和489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不断下降。以低收入标准测算,农村贫困人口从2002年末的8645万人下降到2010年末的2688万人。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按照新标准,年末农村扶贫对象为12238万人。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未完待续)
    (稿件来源:国家统计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