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金融租赁掘金600亿美元航空市场

作者:刘飞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9-11 12:25:00

摘要:2012年,航空租赁市场异常火爆,也让“买飞机”变得愈发平常。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2012年,航空租赁市场异常火爆,也让“买飞机”变得愈发平常。
    8月3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的第一天,中德双方签署涉及航空、汽车等多个领域的十余个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合同金额约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2亿元)的空客A320系列飞机采购协议。
    这是继去年首批批量订购42架A320系列后更大一笔订单,其中有20架为装配新型发动机的A320neo飞机。
    “鉴于中国、亚太地区和全球航空运输市场的强劲需求,我们决定再次订购飞机,这也凸显了租赁公司在航空领域将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兼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鹏表示。
    工银租赁总裁丛林曾给出这样一组数字,现在我国大约有1700多架商用飞机,近1000架飞机来自租赁公司。粗略估计,由国内租赁公司租给国内航空公司的飞机不到100架,占国内航空租赁市场10%左右,另外90%就被国外的飞机租赁公司占据了。
    根据民航局的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航空租赁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美元,年均新增航空租赁市场价值将在100亿美元以上。
角逐600亿美元市场
    借市场扩大东风,银行系租赁公司千帆竞发。
    第一个“吃螃蟹”的国银租赁显然品尝到了美味,截至今年5月,累计开展了79架飞机的租赁业务,公司机队中现有69架飞机和3台模拟机,飞机租赁资产余额达217亿元,占国内金融租赁公司飞机租赁资产总额的56.9%,在国内航空租赁市场的占有率位居第三,仅次于世界著名专业飞机租赁公司ILFC和GECAS。
    “我们正在积极进军公务机市场。”丛林表示,订购莱格赛650是执行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公务机租赁市场,独占鳌头的是依靠着公务机起家的民生租赁。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民生租赁拥有和订购的公务机已经突破了100架,民生租赁董事长孔林山公开对媒体表示,民生租赁占据国内公务机市场90%的市场份额。
 但市场的保额度还远未达到。巴西工业大中华区总裁关东元表示,“中国经济的腾飞促进了本土公务航空市场的发展。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市场需要635架公务机。”
 “民航局将出台促进公务航空发展的政策规定。”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李家祥在2012北京国际商务航空展览会上表示,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大都市周边将设有专用的公务机场,目前细节正在制订中。
 这一政策落实有望加速公务机市场腾飞。今年2月交银租赁开始涉足公务机市场,与某大型民企合作完成一架全新湾流G550公务机融资租赁项目。
 另据《华夏时报》记者获悉,工银租赁预计至2014年,公司机队规模将超过200架。此外,今年年底,空客公司将有1架飞机下线交由亚航运行,其所有权属于工银租赁公司,有望实现“中国制造 中国金融(租赁)”的海外发展模式。
融资困境待解
 飞机租赁融资产业链是:航空公司背后是租赁公司,租赁公司背后是银行。但银监会规定不能向其母行融资,租赁公司始终处于缺钱状态。
 且飞机租赁作为全球化配置资源的业务,均以美元计价和结算,往往对外汇有强烈的需求。
 从现状来看,国内金融租赁公司的外汇资金来源渠道大体来说主要来源于三大方面:一是传统的境内购汇,但难以承受超额的购汇成本;二是境内银行的外币授信;三是短期、中长期外债指标,这其中包括向境外借贷、境外发债。
 外汇资金的来源有国内和国外两条道路。在国内,民生租赁先后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其开展船舶、飞机、大型设备制造等租赁提供境外资金支持。
 向境外银行借款方面,境内中资企业举借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须经发改委批准;举借短期国际商业贷款则实行余额管理,余额由外管局核定。
 国外融资渠道的层层报批核定难煞了各租赁公司,但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工银租赁和民生租赁先后获得2500万美元短期和2.62亿美元中长期外债额度, 可在境外直接获得较低成本的美元融资。
 8月27日,民生租赁成功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赴香港借用20亿元人民币国际商业贷款。但相比5000亿元的资产规模,不到7亿美元的融资,依然是杯水车薪。
 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王蓉的建议是:一是在中长期短期外债指标及对外担保方面获得融资支持,特别是推动跨境资产的交易;二是向租赁资产开放银行间和交易所双市场,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引入多元化投资者,从而活跃交易市场;三是允许有条件的金融租赁公司在境外设立项目公司,打通资产交易的渠道,通过并表管理,在全面监控风险的同时,打造一个国际化资产交易平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