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真如烹小鲜?
程凯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话,是老子那个时代的印记。小国寡民的,执政者的确没必要搞什么大动静,只要发展农业,轻赋税,薄徭役,休养生息就天下太平了。这句话现在被很多人引用,说老子这是在说“小政府、大市场”呢,把政府可以做的应该做的事情减到不能再减,免得干扰了市场。
治大国烹小鲜,这绝对是一个理想,现实正好相反。回顾一下,在100年前被叫做“大萧条”的那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之前,西方国家也是相当小政府的,政府基本不干预市场行为。直到那场危机之后,到凯恩斯和罗斯福新政之后,才有了对彻底绝对的小政府的怀疑和颠覆。一个国家的治理真的不像炒一碟小菜那么简单。
堆出这样一大通话,是因为现在存在一种争论,政府该不该救市。
这个星期,上证指数扎扎实实跌破了2100点。就在这个当口,大蓝筹宝钢股份宣布,在未来12个月内拟以自有资金以不超过每股5.00元的价格回购公司股份,回购总金额最高不超过人民币50亿元。这个消息让宝钢的股价在8月28日当天涨停,同日大涨的还有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随后中国石油集团相关人士表示,虽然以前已有增持,但是“不排除近期进一步增持的可能”。
宝钢或中石油都是大国企,有稳定市场的责任,但回购股票基本上还是市场行为。这种行为虽有“打底”作用,但市场要回暖还是杯水车薪。因此,更多的讨论还在政府救市上,怎么救,救了管用不管用?这些都是问题,都可以讨论。但如果像有些人说的,低迷有低迷的好处,股市就应该放任下跌,那就不负责任了。说这话的人不炒股,也不知道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一个股市因为实体经济不好下调合理,但非理性下跌就不合理,一旦这样的心理作用被放大,反过来就会伤害实体经济,伤害政府对于实体经济的稳增长政策的效果。
一说到稳增长,就又回到“治大国,若烹小鲜”了。如果说救股市还只是股民关心的事,稳增长就关系到每个人的饭碗了。如果按“治大国如烹小鲜”者的说法,经济下滑自有下滑的道理,政府就什么也不要管了,让市场自己去调整,跌无可跌了就不跌了,低效的生产力自然被淘汰了,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也自己消失了,投资会降低,出口不要了,我们的消费自己就会好起来了……你信吗?我不信,我信的反而是,政府放任自流,狂暴的市场就会对最弱小者带来最大的伤害。
调结构和稳增长,不该是互相冲突的两件事。如果没有2008年起的那场金融危机,中国出口不会失速那么快,中国经济的转型也许会从容得多。但是没有如果,现在就是这样,出口突然失速,消费还起不来,你说我们不早就准备减少投资了吗,现在也必须这样按计划减少,因为调结构是我们的长远目标!但你要知道,计划是死的,人是活的,长远目标是为长远而生的,我们不能在长远到来之前先死掉了。这就是凯恩斯的想法,“从长远来说,我们都死掉了”,凯恩斯从来没有一丝一毫放弃市场的想法,他只不过是在短期上考虑问题罢了。
关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真的不能再执着于一个简单概念了,像什么“治大国,若烹小鲜”。
如果没有制约,市场有一种内在的自杀基因,在泡沫与萧条之间打摆子。20世纪初的大萧条就是市场自行了断的结果,经过美国人新政之后政府不再那么小,但并不意味着无效。相反,20世纪80年代西方又开始了一轮小政府浪潮,直到市场完全失去应有的管制,直到一个泡沫接一个泡沫,一个危机接一个危机,请问哪一个危机之前政府不够小,哪一个危机之后最后不是政府兜的底。
最近瑞穗证劵亚洲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为《金融时报》中文网撰写了一篇专栏——《四万亿刺激与调结构之辩》,提出一个鲜明的对比——美欧救市的方案和结果的异同。
他分析说,“尽管美国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国家,但由于其一直没有放弃稳增长目标,一直以来坚持财政和货币的刺激,政府负债100%GDP及两轮量化宽松也不放弃。结果当前其经济恢复在全球一枝独秀,为结构调整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相反,“欧洲只注重结构调整,结果正在承受更多痛苦,情况明显差于美国……由于欧洲结构性调整忽略了短期内保增长的重要性,反而导致欧债危机越演越烈,甚至使得欧洲陷入了经济下滑-财政紧缩-银行坏账加剧-经济加速下滑-财政更加恶化的恶性循环。”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四万亿有四万亿的问题,但如果没有四万亿你试试!人可以吃一堑长一智,但不能摔过一个跟斗就往回走吧。(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