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看不见的GDP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7-30 16:05:00

摘要:很多人不太喜欢GDP这个概念

程凯

    很多人不太喜欢GDP这个概念,因为GDP的增长并不会和幸福画上等号;更多人不喜欢GDP构成中基础设施的概念,因为基础设施不像消费品那样吸引人的购买欲望。
    但是如果换一个说法,你也许能感到亲切一些,GDP的增长完全等价于国民整体收入的增长;而基础设施,就像一个城市的下水道,等到天下暴雨时,你才晓得它的重要。
    加拿大经济史学家克拉克在他的《简明经济史》中讲了这样的一段话:我们没有理由不关注收入,从长期来看,收入比任何意识形态或宗教更能有力地塑造人们的生活,假如上帝真的能够使信教者虔诚地信奉教义的话,那么收入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结构。
    十年以来,影响我们最大的,莫过于中国经济平均两位数的增长,不管你承不承认都是这样,今天你能讲出种种高见,都因为你有了不一样的物质基础。而这样的增长时间对于我们过上发达国家人们高质量生活的愿望而言,还远远不够。
    当我们比较、羡慕发达国家城市中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时,才会发现自己哪怕最好的城市在这方面做的都还远远不够。北京刚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我们才知道,这个城市看不见的排水管网系统原来如此地不堪一击。
    根据北京市排水集团负责人的说法,北京市90%的泵站防洪标准不到5年一遇的水平,只达到一年一遇,所谓一年一遇是指泵站能应对小时降雨量达到30毫米的降雨,五年一遇的标准是能应对50至60毫米的降雨。7月12日,北京市区的平均降雨量就达到了170毫米。从30毫米到170毫米的距离有多远!我们的城市,还有多大的建设空间?
    汇信资本的董事总经理叶翔刚写了一篇文章,话题本来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依据”,在谈到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动力时举了三个力量:内需、基础设施以及与其他新兴市场的融合。具体到基础设施,他的设想是“虽然过去20年,一线、二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好的建设,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三线、四线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及三线、四线与一线、二线城市之间,仍有很大的建设空间”。
    我想现在叶翔可以给他的文章做一点补充了,原来一线城市的基础设施也还有很大的建设空间。这一点是原来我们难以想到的,因为我们能看到一线城市地面上的光鲜,却看不见地下的更为复杂和重要的管网。这些被叫做一个“城市的良心”,其实,这些也是“看不见的GDP”。
    看不见的GDP,要比看得见的GDP更迫切。正因为一般的时候看不见,所以你尽管天天需要它,但只有在它发生问题时才注意到它,对这种看不见的GDP需求的意识觉醒,有可能是当下经济“稳增长”的另一种有效选择。
    一般在“稳增长”、强调积极财政时,主要考虑的都是能够提高生产率的投资项目,可以解决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比如铁路、公路、机场。但往往容易忽视的,恰好是那些并非直接提高生产率,但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的基础设施,比如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城市管网系统。这些都可以是“稳增长”的着力点。
    这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比较“铁公机”而言,其公共产品的属性更明显。铁路、公路和机场建设,都可以放到市场中去运作,可以收费,可以盈利,可以有一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而对城市管网设施而言,完全就是财政投入,老百姓在不知不觉中受益的项目,所以就会出现两种可能:一是城市的投入意愿不强烈,毕竟没有看得见的受益;二是普通百姓也会忽视这种设施的存在,不是事到临头不知道它的利害。
    其实,看不见的GDP正是因为它们看不见,所以更加的忽视不得。
    路透社最近有一篇分析文章,说“中国就业市场未现寒意,无惧经济下行”,比较了中国经济2012年和2008年的一个重要不同:2012年尽管增长已连续六个季度放缓,但就业岗位的空缺数量是大约10年来最多的,给了劳动者在经济下行时期难得的跳槽机会;而“2008年末的短短数月时间里,约2000万中国制造业工人丢掉饭碗,因全球金融危机令全球贸易接近停滞,当时中国因此祭出4万亿人民币财政刺激计划”。
    如果路透社的数据分析相对客观准确,我们就会意识到,2012年并没有2008年那样的糟糕,所以也不要期待什么万亿救市,但对于为下一个十年经济增长打基础的固定投资项目而言,现在却刚好是最佳的投入时期。对于那些看不见的GDP而言就更不用说了,不管经济景气不景气,一个城市的良心不可缺失。(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