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文化之都”构想?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小曼 北京报道
随着众多博物馆在香港的落成,香港已不再满足扮演亚洲经济桥梁的角色,而是把触角伸向了艺术领域。香港企图用视觉艺术建筑群来取代文娱休闲的城市规划,遭致市民抵制,港民普遍认为艺术不过是一个幌子,地产才是香港打造文化新地标的目的,于是自董建华在任时推动的香港西九龙文娱艺术区项目一直磕磕绊绊,不过近日在多方力量的角逐下有望重启,这将重塑香港的城市形象。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构想
1996年,香港旅游协会进行了一次访港旅客调查,并在1998年向立法会建议,兴建一个新的文化表演场地。在1998年行政长官施政报告中,董建华提出兴建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构思,并希望把香港发展成亚洲的文化艺术中心。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选址在西九龙填海区最南端,面向维多利亚港,由广东道伸延至西区海底隧道入口一带,北至柯士甸道,面积达40公顷。这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包括3个剧院、1个演艺馆、4个博物馆、1个海天剧场、1个艺展中心和4个广场,1个豪华天篷将覆盖55%以上范围。在概念招标中,曾参与过首都机场和香港国际机场设计的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胜出,他以流线型天幕作为标志,覆盖和连接各建筑群的设计,成为未来设计的蓝本。
这个大胆的构想将成为继蓬皮杜中心后最具观赏性的城市地标。福斯特的设计向来以“高技”兼具审美取胜,奢华的天幕设计无疑是他新的创举,但却因过于华丽和高昂的造价被诟病、最终导致这一计划搁浅,而深层的原因则是整个文娱艺术区的施工由3家地产商承包导致公众对政府不满,他们害怕这一象征香港城市形象的地标会沦为地产项目而丧失其旅游价值。
2012年7月,经历漫长的等待和妥协后,香港西九龙文娱艺术区项目重新迸发出活力,这个宏伟项目计划在这座城市的港口旁兴建17座艺术与文化场馆,它将促进香港艺术的发展,却引来了艺术人士的不满。
笔者从一些艺术朋友处获悉,虽说香港众多的艺术展馆可以提升香港的城市形象,方便东西文化交流,起到国际艺术展示平台的作用,可它除了带来旅游等经济效益外,对香港艺术的推动却显得很无力。
香港多年来在文娱上的政策倾斜,几乎完全忽略了视觉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一些从事艺术的人根本没有市场和生活来源,导致艺术生态极其脆弱。香港拍卖行多是拍卖西方等名家作品,在当代艺术方面,主要也是拍卖来自内地的艺术家作品,香港艺术家往往在夹缝中求生存。公众认同城市美术馆的服务功能,却不愿意扶持艺术发展,这也是香港在文化硬件上日益国际化,而在软件设施上止步不前的原因。
M 视觉博物馆
瑞士人乌利·西克的捐赠,无疑为香港美术馆的发展带来了契机,M 视觉博物馆作为西九龙文娱艺术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博物馆动工之初就解决了部分馆藏问题,这是M 馆长李立伟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香港不再是“文化沙漠,而会成为文化之都”。
FT在日前报道中称,西九龙文娱艺术区项目耗资216亿港元,这对于当前都在谈论全球陷入与走出衰退以及需要勒紧裤带过日子之际,提倡精品艺术总有些不合时宜。但诺曼·福斯特最终推出的总体规划美轮美奂,无疑已平息了公众的纷争。
香港人喜欢大型公共项目,只要能带动香港旅游和经济发展,这些项目同时也能服务于城市生活,他们终究会接受。
诺曼·福斯特以“城市中的公园”为最终方案。用绿荫取代天幕,这显然是妥协的结果,让市民可以享受城市休闲生活,也能从众多展览中感受艺术氛围,至于有没有自己的艺术家和作品,显然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
香港并不缺乏展示空间和博物馆,但李立伟坚称,香港相比其他国际都市,显然缺乏多样性的展览空间,本地所蕴藏的艺术活力与展览空间之间不成比例。
事实上,香港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在近些年很少进入美术馆和拍卖行,M 博物馆将把珠三角、中国其他地区艺术家作为他们经营的目标,于是跨界融合的M 博物馆在设计上也采用了香港向世界发散这一概念。
据李立伟介绍, M 未来建筑物的面积有6万平方米,将是一座跨界艺术、设计和影像的视觉文化博物馆。李立伟认为之所以将M 定义成“视觉文化博物馆”,而非单单只是“视觉艺术博物馆”是因为视觉文化涵盖了视觉艺术、设计、建筑、影像等不同艺术形式。他们想把M 打造成国际顶尖博物馆,就像纽约的MoMA、伦敦的泰特一样:以香港M 为发散中心,打开一个艺术文化交流的辐射范围。
M 的窗口意义显而易见,不仅可以将中国艺术呈现给世界,同时也可将西方或其他区域的艺术吸纳进来。
M 馆藏定位以中国当代艺术为核心,乌利·西克的1400件捐赠作品弥补了馆藏的不足,因为目前还没有一家博物馆系统性地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1979年至1989年中国当代艺术的黄金10年。乌利·西克的收藏恰以这一时期为主,收藏了约350位艺术家的作品,苏富比对其藏品的市场估价高达13亿港元。
作为藏家,西克一开始就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把它视为了解中国迅猛发展的窗口。1979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就着手收藏,由于他强调一辈子不会卖出作品而与艺术家建立起了良好关系,也得到了相对市场更为便宜的价格,而他对M “半赠半卖”的方式却伤害了艺术家的情感,其与M 的合作才引来如此多的争议。
新地标的定位
不管怎样, 西克的作品为M 带来了新的气象,也让西九龙文娱项目取得了市民越来越多的信任。新文化地标第一期落成场地包括M 视觉文化博物馆、戏曲中心等,M 将于2013年开始建造工程,大约在2017年完成。
据了解,西九龙文化区拥有完善的行人及交通网络,公众将可以通过主要的交通网络前往视觉艺术、表演艺术以及教育等建筑设施。而内地及海外旅客,更可以通过广深港高速铁路、跨境渡轮、过境巴士和机场快线等渠道直达文化区。
虽然目前西九龙艺术区还没有一座建筑落成,但已经陆续开展的艺术文化活动无疑已让香港新地标有了国际影响力,比如2012年香港国际艺术展期间,M 进行了“M 进行:油麻地”展览,这些活动将使香港更接近“国际文化中心”这一定位,香港成为“文化之都”将不是一纸空谈。
链接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概念,始于1996年左右,当时,香港政府开始萌生发展一个世界级文娱剧院的意念;到1998年左右,这个概念逐渐发展,变成在西九龙的新填海地区建立一个文化艺术区的计划。
目前通过的诺曼·福斯特“城市中的公园”的方案,正是推倒重来后的结果。2007年,香港政府成立西九管理局,由一群商界、政界、文化界人士组成,以修正之前由财团管理西九的负面影响。然而西九争议依然不断,2009年西九规划竞标再开,3个入围的建筑公司:诺曼·福斯特及合伙人、许李严建筑公司(唯一港人代表)、设计央视大厦的雷姆·库哈斯建筑所,开始在政府的咨询会上听取公众意见。
在“西九马拉松”中,2010年出炉的3个候选规划图终于让这一项目有了实质性的推进。今年3月,普利兹克奖得主、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主导的设计方案“城市中的公园”中标,这片被维多利亚港海水包围的40公顷荒芜了12年的文化中心规划用地终于有了定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