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长盛:“专家们演得真靠谱”
以智慧拆解经济炸弹,用电影演绎商业评论,汇聚任志强、潘石屹、赵晓、水皮、金岩石等众多财经人士参与演出的系列财经剧《拆弹专家》呼啸而来,于7月10日在腾讯首播的《拆弹专家4之股市秘笈》,更创下千万次点击量。该剧制片人姚长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财经剧将使财经话题变得更为轻松、风趣。
做好看的财经剧
《华夏时报》:拍摄《拆弹专家》这样的系列财经微电影创意来自哪儿?
姚长盛:一开始就是为了玩。最早的想法是把大家弄到一起拍一个类似贺岁片那样的东西,用以替代现在的年会团拜论坛,后来我们就召集了一些娱乐化程度比较高的人,比如潘石屹和任志强等先拍了一部,然后发现效果很不错,传播效果也不错,我们就有了一个想法:把元素稍微提炼一下,让大家在其中稍微提升一下,更明星化一些,自己演自己,这样就有了一个财经剧的概念。
刚开始,我们还担心这些专家能不能演,后来发现他们的表演素质根本不用担心。
我们做财经节目做了很长时间,基本也做到极致了,最后发现能回看的财经节目太少了。我们参加过那么多论坛,林林总总,从高到低,每天都有,最后发现能回看的声音和论坛也很少。而把它变成一部剧,这样它的经典式的表述场景和明星意义,就经得起你反复去看。
他们演的是自己
《华夏时报》:《拆弹专家》拍摄中有什么好玩的故事吗?据说专家们拍摄时根本不看剧本,都是滔滔不绝、自由发挥?
姚长盛:《拆弹专家》每一部都有很多专家,拍到第二部,戏剧情节相对多起来,实际是有一个财经剧表演的雏形和基本构架在其中。出来的效果也出乎我们的意料,而且没有我们开始担心的:这些人能当演员吗?演得靠谱吗?后来发现他们真靠谱。他们演的是自己,说的是自己的话,这个是无可替代的。
我们其实没有很详细的剧本,只针对每段表演设定了开头和结尾,中间只是讲个大概。比如拍《股市秘笈》,我们就对专家说,你只告诉我股市的秘笈是什么?还有你是怎么来看蓝筹的?你是怎么来看大牛市的?中国有没有大牛市?等等,那他们自然会交流,会给出自己的答案。实际上就是我们把台词先提炼好了,让他们理解我们要表现什么,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去说。
现场好玩的事多得很。这个人还给那个人说台词,那个人告诉这个人怎么表演,气氛非常好。比如第一集拍潘石屹的一次亮相,我们跟他这么说,你说这么几句话。老潘说,这什么意思啊?我们让他只管说别的不用管。老潘出于对朋友的基本信任,就把这几句话都说了,但到看片子时,他都不知道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后来拍第二集,老潘的故事也很好玩,我们把马布里也拉进来了。当时马布里刚帮首钢拿完冠军正如日中天呢。他和老潘有个对话,不是同时拍的,老潘是看着片子和他对话的。结果那边马布里刚说完,老潘立马跟进。比如马布里说,老潘你盖的那些房子太丑了。老潘立即回敬,还好,比你好看。然后马布里问他:现在是北京买房的好时机吗?老潘不打磕巴地说,对,现在就是在北京买房的最好时机。
老潘和老任(任志强)演对手戏时更好玩,因为他们很熟,根本不用设计,两人气场也很合。老潘和老任走着,老潘对老任说,你教我打拳吧。老任就当着3台摄像机说,你抓着我的手。老潘当时就愣了,想了想,还是很勇敢地抓住了他的手。
老潘冲到老任办公室的那段也很好玩。老潘一路大喊:任总,任总,出大事了,出大事了。像真的。这些人年轻时都是文工团的,全都有一颗文艺积极分子的心和细胞。
我们拍《股市秘笈》时段子最多,里面还有一场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床戏”,就是SK集团首席副总裁孙子强跟CCTV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钮文新。孙子强躺在床上装病人,真把心电图的东西一个个夹在身上。然后两人对话,一个说你的体重怎么减轻了?那个说,能不减轻吗,买了一堆蓝筹老不涨。一个说,你身高怎么也抽搐了?另一个说,我买的基金现在都六毛多了,能不抽搐吗?!老孙特好玩,说买股票,本来想买一纯情少女,回到家就发现变更年期了,养着养着又发现变母老虎了,整天上蹿下跳的。都是自己的词儿。即便如此,看片会时这些人还觉得自己的词说得不够精彩。
在投资圈,杨健说的那4句“十二字真言”流传非常广。上海的一实业投资人说看到这12个字,立即就震惊:选股如选女,大牛市——胖白高,选蓝筹股票;小牛市——秀雅娇,投资活跃的股票;小熊市——妖媚骚,大熊市——黑麻糟。还有刘继鹏在戏中喋喋不休、充满激情地对中国建筑发表感言。那天在现场,他看着一池鱼说:现在我们看到,上市公司鱼目混珠,中介机构混水摸鱼,监管层水至清则无鱼,其实应该是水清还有鱼。
赵晓说现在的火药已经疯了,过去的火药无非是硫磺、硝和草纸,现在的火药是分子结构,然后画了一个核裂变图。然后比划,这个得这么表演。我托着一个炸弹小心翼翼地从这儿到那儿,非常到位。
这些人的话,值得你去琢磨他背后要表达的真实意图,都是对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活形态的描述和发掘,带有强烈责任感和严肃意味,但表现出来却是轻松的,不那么高高在上,这和我们过去理解的财经很不一样。包括水皮那“阴险的一笑”,很经典,已经成为年度最阴险的笑容了。他的表演也很到位。总之,每个人都能在剧中找到对位的角色,每个人来了后也对财经剧这个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用行动实施了一把。
财经剧
一定可以改变财经
《华夏时报》:《拆弹专家》拍了多少部?还会继续拍吗?
姚长盛:《拆弹专家》已经拍了4部,还会继续拍。只要大家觉得这个东西好玩,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个平台搭好。
有个做影视投资的人说,微电影救不了电影,繁荣不了电影产业,但财经剧一定可以改变财经。微电影对电影没有任何好处,它成本更低、时间更短,而电影是个极致化的艺术,微电影时间更短、投资更少,怎么可能变成比电影更极致的东西呢?它只是电影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小规模浓缩产品,电影还是会按照它原来的规律和院线方式运作,绝不可能说过去2亿,现在200万就把2亿给干掉了。但微电影一下把门槛降低了,财经原本是不可能演戏的,但微电影出现后,财经剧往上走了一步,电影往下走了一步,财经提升到戏剧化,而电影则下降到新媒体和网络化传播,一下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所以,微电影对电影不重要,但财经剧对财经很重要,它让专家变成了演员,它让这些声音变成了经典和传承,未来还会出现更多这样的方式。
《华夏时报》:《拆弹专家》的市场情况如何?
姚长盛:这个剧一开始就不是从盈利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没法透露盈利情况。它实际上是个消费行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是把它作为一个定制化的消费来推动的,是大家都愿意在这个平台拿出自己最擅长的东西的实现方式,比如我擅长拿出资金,我擅长拿出人脉,我擅长拿出推广,最后形成了这么个东西。
我们不是把它当做一个赚钱的工具,而是先把它变成一个概念和品牌。首先是先玩起来,当它变成一个可以玩的产品或产品链之后,下一步再来想它的可持续化,最后才是商业的支持。我们也想让它的公益性和商业性稳定在一个平衡器上,而现在只是让它变成互联网的一种新玩法,让它变成财经圈的一种新互动工具和平台。
链接
《老男孩》(故事情节的成功):
微电影《老男孩》开创了中国微电影的全新局面,电影浓烈的怀旧气息瞬间在普通网友心中激起波澜,引发网友的怀旧思潮以及对“青春”、对“梦想”的众多探讨,而这部作品也被肖央和王太利称为他们自己的“梦想之作”。《老男孩》作为微电影的标志,闯出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普通人通过微电影实现梦想已成为可能。
《四夜奇谭》(明星阵容的借势):
相较已形成市场规模的网络短剧,《四夜奇谭》强大的演员阵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部短片《指甲刀人魔》改编自彭浩翔畅销小说集《破事儿》中的同名故事,由周迅和周俊伟领衔主演,这是周迅解约华谊之后的首部作品。第二部短片《假戏真做》和第三部短片《谎言大作战》将由黄立行、余文乐等一线男影星出镜主演。
《一触即发》(首部微电影):
2010年底,吴彦祖主演了第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电影《一触即发》。该微剧本来自同名微小说,用90秒的“微时间”讲述了吴彦祖在一次高科技交易中遭遇突袭,为将新科技送至安全地带,吴彦祖联手女主角Lisa施展身手,最终达成目标。全片场面宏大、制作精良,是微电影史上整合营销的首个成功案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