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值得赌一把吗
投资人的思维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他们对钱更敏感,不管经济环境如何,总在想办法找机会。所以当二季度GDP增速降到7.6%时,在道琼斯的文章中看到这样的标题就不足为怪了——“如何投资经济减速、消费加速的中国?”
看到这样的内容,其实很振奋人心,至少说明了中国在外界看来的潜力,也为我们自己增添了几分信心。不过,这种信心真的那么可靠吗?答案是有可能,却并不那么肯定。
其实,越熟悉的东西,我们往往越是容易误读它,比如GDP的构成,大家都知道是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加起来的一个数字,但准确的说法其实应该是,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和外国对于中国制造的净支出,这三者相加起来的一个总和。
给大家熟悉的“三驾马车”都加了一个支出二字,这是GDP核算中的一种支出法,其实,计算GDP还有一个等价方法——收入法,就是统计大家一共挣了多少钱,包括个人挣了多少钱,老板或公司挣了多少利润,国家收了多少税收。
所谓GDP等价计算,就是说支出了多少收入就有多少,也就是说,“投资 消费 净出口=工资收入 企业利润 税收。”这个等式可能不太精确,但大体上把一个逻辑关系搞清楚了。为什么经济学家喜欢用数学,就因为数理逻辑是最严密的,你分析来分析去,只要不破坏这个等式,分析的结果就不会有大问题。
现在我们就用这个等式来看看消费能不能赌一把?
当下的一个流行看法是,当GDP增速下滑的时候,增加投资并不是一个好办法,至少2009年的“4万亿”就带来了不少后遗症,因为中国经济有结构问题,所以最好是能借着解决2012年的困难时顺便把转型问题也解决了,毕其功于一役。另一种更坚决的说法是,只有解决转型问题,才能解决2012年的困难。
想法总是好的,但是如果操作不好就会事与愿违!
如果“投资 消费 净出口=工资收入 企业利润 税收”,当GDP增长速度下滑到7.6%时,等式左边发生了什么?净出口是一个减项,投资也是一个减项,消费可能是一个增项,但目前的贡献肯定不够;等式右边又发生了什么?工资收入其实并不是一个减项,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水平其实处在一种增长之中,而政府收入呢,虽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从数值上来说并不是一个减项而是一个增项,真正的减项在于企业利润的下滑。
这里面可以看出来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大家都在呼吁的,政府要减税,因为如果GDP总量不变的话,等式右边政府税收的减少,就相当于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长。而个人收入增加,企业利润增加,就有可能在等式左边产生促进消费和投资的作用,反而使得GDP的总量发生增长。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但是,大家往往会忽视第二个问题,也是蕴藏在这个GDP恒等式之中的。那就是如果等式左边的投资和出口下滑过快的话,当GDP总量发生急剧减少的时候,你在等式的右边加加减减其实用处都不大,因为调税收促消费的正面作用,抵不上投资下滑出口减少的负面效果。GDP增量萎缩,投资和出口失速,会让消费怎么促也促进不起来。更危险的是,如果投资和出口持续失速,企业利润惨不忍睹,就会有大量的企业关门,停产停业,停的其实是个人的工作,工作都没有了,哪里还有收入和消费呢?放任投资和出口失速,是一个恶性循环。
现在问题清楚了,投资和消费一个都不能少,两者并不是二选一的问题,而是两手都要硬。结构当然需要转型,但GDP总量下行时这种转型办不办得到?这时要做的其实是促投资、促消费、促出口,至于三者的比例倒是来不及考虑更多。
对于出口而言难度是大一些,因为更多依赖于外部环境,商务部的同志很辛苦。而对于加大投资和促进消费来说,都属于积极的财政刺激,这要考验中国的财政能力。虽然也会有困难,但中国肯定是全世界财政状况最好的国家之一,对此应该有信心。
微妙之处在于,一种主流的舆论必须要意识到投资的重要性,不要为转型而转型,简单放弃投资刺激的声音,可能会束缚了政府部门的手脚;同时,决策部门也要关注到这种主流舆论,要大胆减税让利于企业和个人。
回到标题!消费当然可以赌一把,就像道琼斯那篇文章所说,“家庭收入的增长意味着押注中国家庭的钱包将会获得良好回报。大豆和玉米等农产品应会继续受益。中国人均肉禽消费量不到美国的一半,是台湾地区的70%。台湾居民的口味与大陆相似,但钱包更充实。”
但是,这一切不会来得那么容易,反而应该小心翼翼。(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