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具备开展中国快递的条件”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潇雨 北京、上海报道
已经来过中国十次的德国邮政敦豪集团(Deutsche Post DHL,下称DPDHL)CEO安澎今年整个7月都将在中国度过,随之而来的还有DPDHL董事会核心成员。这家德国邮政和物流巨头7月间将会把总部由德国小城波恩“平移”至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运转将长达一个月的时间。
旗下物流业务品牌DHL在亚太地区的增长幅度以及所占营收比重的日益提升,是DPDHL对这一地区市场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我们已经为亚太地区运营收入的进一步增长做好了充分准备。到2017年,亚太地区的运营收入力争占到DHL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安澎7月11日表示。
7月12日,DHL投资1.75亿美元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建设的其在亚洲最大快递转运中心北亚枢纽正式启用。DHL北亚枢纽占地8.8万平方米,其最大处理能力可达到每小时2万个包裹及2万份文件。
“这是DHL最高级别的枢纽设施,由此可以直接连通欧洲以及北美市场。”DHL在华合资企业中外运敦豪董事总经理吴东明对本报记者表示。
这也使DHL在亚洲的网络布局得以成型,分布在中国上海、中国香港、泰国曼谷和新加坡的四个亚太地区枢纽将亚太区70多个快递口岸连接起来。每日有超过40架货机以及690架商业航班的货舱投入到这一网络的运行之中。DHL还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再投资1.32亿美元,用于新增8架货机执飞上海往返北亚、欧洲和美国的国际航线。
目前亚太地区的收入已经占到DHL全球总收入的近20%,而DHL希望能够在2017年将其提升到超过30%。上一财年,DHL在中国的运营收入达到了42亿欧元,超过了其在亚洲运营收入总额的一半。由此不难看出如此大规模地将投资集中于中国乃至周边地区的用意。
而竞争对手在各个区域市场的步步紧逼也是DHL大手笔布局其优势市场,以巩固其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此前UPS在欧洲收购了全球四大快递商之一的TNT快递,对DHL在欧洲本土的市场构成了很大挑战。
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德润在12日接受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采访时透露,联邦快递即将在浦东机场投资兴建一个“洲际级”货运枢纽设施,其规模不仅超过UPS在浦东机场的转运中心,更将超过刚刚开业的DHL北亚枢纽。
同时,UPS与联邦快递极有可能在近期获批中国国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这也是DHL此前刚刚在华宣布退出的业务领域。
大手笔的投资以及诸多潜在的挑战,对跨国公司而言充满诱惑但也存在风险的市场,DHL如何看待这一市场,将怎样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为此本报记者在安澎刚刚启动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总部”之时,对他进行了专访。
《华夏时报》:这一次你带领德国邮政敦豪董事会来华为期一个月的“现场办公”,将给DHL在中国的业务带来怎样的变化?
安澎:我并非是来中国做决策的,我是想通过近距离接触,对这个市场有更多的了解。我们在中国有着更多非常复杂的业务,北亚枢纽的启用可以使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取得更大的进展。
从2000年至今我已经来中国十次了,也看到了巨大的变化。大中华区的业务已经占到我们业务总量的10%,所以如果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情况,也有助于我们能够做出更适合的决策。如果你在这儿待一段时间的话,可以跟这个地方有更多的互动,可以见更多的媒体、客户,还可以了解我们的员工,还有机会在周末体验一下生活,比如说上海周末的交通状况,和工作日是不一样的,所以要一手地了解相关的情况,更多是学习、观察和倾听。
《华夏时报》:DHL是否会考虑启动一些新的并购,以应对对手的变化?
安澎:从战略上讲,我们确实没有必要不断地通过并购拓展我们在全球的网络,因为我们各个分支部门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是老大了,特别是在亚洲,我们有三个业务分支在市场上分别都占领先的地位。这期间我们会做一些小的并购活动,主要是能为公司带来额外的附加值的并购。所以说从战略上没有战略投资的必要。
《华夏时报》:在联邦快递和UPS即将获得中国内地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情况下,DHL在中国有什么针对性的策略调整?
安澎:我认为我们目前的战略是正确的。
我们此前在中国曾尝试过国内快递业务,但是并没有成功。在《邮政法》的限制下,我们面临一些限制,但必须遵守。
现在市场环境虽然有变化,而在中国目前法律法规监管的大环境之下,为我们客户创造着更大的附加价值的仍然是国际业务。正因为侧重国际业务的战略非常成功,因此这种战略将在中国延续下去。同时我们还会继续提供一些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
DHL是目前在中国运营规模最大的外资快递企业,市场份额等于联邦快递、TNT和UPS加起来的总和。从业务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具备了开展中国国内快递业务的条件,而联邦快递和UPS在某些方面是滞后于我们的。同时与中外运的合资公司中外运敦豪也能进一步充实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力量。正因为有这两个竞争优势,所以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应对变化,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华夏时报》:目前在中国物流业有一个现象,一些企业宁愿自己投资建立物流体系也不愿意将这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比如一些钢铁企业以及电子商务企业,你对此怎样看?
安澎:我想如果一个不是物流公司的公司决定要做物流,肯定是当地市场的物流服务能力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比如说无法提供某些类型的服务,或者在这些服务上做得不够好,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一些公司试图自己去尝试控制这一块业务。
在德国,我们是电子商务企业很好的合作伙伴,因为我们能够提供非常好的供应链管理服务。看起来物流业似乎很简单,只需要把物品从一地送到另一地,但这其中的体系是非常复杂的,一家工厂在物流管理上所需要的管理方式和技能可能要比工厂生产制造方面所需要的管理难度更高。
《华夏时报》:此前DHL先后宣布退出包括中国、美国以及法国在内的一些国内快递市场,此举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安澎:确实我们是退出了一些市场,但这是因为我们需要在能够做出更大贡献的地区强化业务。我们在国际快递业务上具有领导力,但不见得在所有国家的国内快递业务上都能做到这样的水准。有的市场高度分散,有些市场竞争过于激烈,没有必要继续坚守,因此我觉得这些收缩是非常明智的抉择。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