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破“8”
程凯
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当中国的季度GDP增速3年以来又一次降到8%以下的时候,一切又会有些什么不同呢?
根据刚出来的国家统计局数据,GDP今年二季度增长了7.6%,比一季度的8.1%,算是真正的破“8”了。上一期《地平线》专栏谈到了“CPI是一种病”,我想说的是CPI大起大落不能太较真,但是GDP呢?不管该不该较真,反正大家都是很较真的,因为GDP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就业和大家的钱袋子。
最近的一次破“8”还是在2009年的一季度,那是一个特殊的季度,2008年的四季度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因此仅仅3个月之后,中国经济能在2009年一季度就让6.61%的GDP增速成为一个底部,真可以算是一个奇迹。
这个6.61%之后,2009年的二季度GDP是7.47%,在“8”之下又待了3个月,到了2009年的四季度,中国的GDP就重新站上了8.24%;到2009年的四季度,GDP的数据居然就站到了9.21%,更让人称奇的是,到了2010年的一季度,这个数据竟然到11.94%。
这就是4万亿的力量,一年信贷增量9万亿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逐渐消退之后呢?
从2010年的二季度开始,GDP增速就开始了漫长的回归之路,依次下来的季度数据是11.06%、10.55%、10.04%、9.7%、9.6%、9.4%、9.2%,直到今年一季度的8.1%和才出炉的二季度的7.6%。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什么东西拉远了看都会更加清晰透彻。中国经济的季度GDP从6.61%到11.94%花了4个季度整一年的时间,但是从11.94%回到7.6%却花了9个季度,这是两年零3个月。
有人会说,这种回归说明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不管用,但是反过来你也可以说,正是4万亿让GDP数据在过去的3年零3个月里破“8”的时候仅仅只有三个季度而已。时间不能倒流,你不能按照现在的经验回到2009年去做选择题。
但是,当现在面对同样的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的选择会不会有所不一样呢?当然有不一样,就算看起来觉得很像,但那也不是同一条河了。最大的不一样在房地产上。
刚刚发生的一件事,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在网站上发布公告,称已与无锡市签署协议,提供人民币10亿元信托贷款支持无锡市的保障房建设。
为什么提这件事?因为政府在宏观调控稳增长的时候已经把对待房地产业的态度扭过来了,保障房建设可以稳增长也可以稳房价,但是商品房的价格大涨是绝对不允许出现反复的了。这种态度我们看看温家宝总理前前后后的两段讲话就可以知道。
新华社7月7日报道,温总理在江苏省调研时强调,目前房地产市场调控仍然处在关键时期,调控任务还很艰巨。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好调控工作,把抑制房地产投机投资性需求作为一项长期政策。“继续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住房限购措施”,“决不能让房价反弹,造成功亏一篑。”到了7月8日新华社的报道中,温总理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时又表示,当前稳定投资是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
也就是说,稳增长的主力仍然是稳住投资,但是在稳住投资的时候还要先稳住房价,房地产的投资需要保证刚需和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但是投机性需求不能再有所作为,哪怕是需要保增长。这就是2009年4万亿和天量信贷的最大教训。
2009年的时候,房地产业并没有进入到所谓的十大振兴行业之中,但是却获得了比十大还要大的利好。结果我们都已经看到了,到了2010年,大大小小的央企已经开始争着当地王了,因为房价又开始突飞猛涨。
现在呢?还能这么干吗?北京的万柳地块又出了一个地王,这是反转的信号吗?应该不是。金地集团董事长凌克最近对当前住宅市场有一个清醒的看法:“未来住宅市场增速放缓,房企应该尽早考虑下一步的出路在哪里。”如果市场有反弹,现在不正好是一个出货的机会吗?
2009年的破“8”和2012年的破“8”有什么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方方面面对待房地产的态度上,楼市目前的“反转”信号,很可能就是一个多头陷阱。这是一个多美的陷阱啊!莫把反弹当了反转。(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