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20%的尴尬 “稳增长”离不开“稳投资”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为18.0%,已经跌破了20%,而20%一直被业界认为是投资增速的“底线”。
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这意味着经济局部出现了衰退,必须迅速把投资“拉”上来。为此,宏观调控部门又祭起“稳增长”大旗,但选择的投资方向却遇到了难以抉择的尴尬。
过去对GDP贡献率20%以上的房地产业因遭遇调控,其投资规模受到压制,由此受到影响的有50多个行业。目前的大部分行业都深陷过剩漩涡,利润下降也制约了民间投资的放量。此外,地方政府也因卖地收入锐减拿不出钱来。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的经济支柱,但现在的体量远远赶不上房地产。
难道除了“铁公基”,再没有其他选择了么?
投资增速“破位”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
此前招商证券发布的预测报告指出,发改委已明确否认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的可能性,地产调控政策也未出现明显松动。同时,考虑到近期新批项目对投资拉动的滞后效应,整体固定投资增速短期内仍将维持回落趋势。
但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来看,新开工项目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已经开始显现。一组数据对比发现,1-6月份,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42927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较1-5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8188亿元,同比增长23.2%,提高1.2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对投资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上半年基础设施(不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投资21762亿元,同比增长4.4%,一季度为同比下降2.1%,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由负转正。
不过,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6月份数据的短期回升,并没有改变投资增速下滑的走势,未来几个月,投资名义增速跌破20%是大概率的事件。
支持这一判断的依据,首先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下滑趋势没有改变。张汉亚认为,房地产调控短期内还不会放松,因为房地产行业影响了国民经济中50多个行业,房地产投资上不来,也会影响到庞大的上下游产业链。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房产开发投资30610亿元,名义增长16.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4.3%,比一季度回落6.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6.3个百分点。
另外,经济的先行指标也不“给力”。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5%,比5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整个经济都不景气,几乎所有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企业比比皆是,企业找不到投资方向。”张汉亚说。
“两难”的尴尬
在拉动投资的过程中,存在不少“两难”的抉择。
有机构测算,2005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对GDP的总体贡献率在20%以上。甚至有人说“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然而,随着国家调控政策发挥作用,房地产投资进入了低迷期。
张汉亚认为,房地产投资曾经是拉动投资见效最快的手段。不要说鼓励政策,就是放松一下调控,房地产投资立马会上来,但问题是,随之而来的是房价又会大幅上涨,楼市调控功亏一篑。所以,像前十年那样,靠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来拉动投资,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的一位人士也认同张汉亚的观点,但他同时反问记者,“在房地产行业的作用减弱之后,今明两年谁来支撑经济的稳定增长?”
至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张汉亚认为,短期内投资这些产业的拉动效率非常有限。他举例说,一个文化产业项目也就几千万元,一个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项目也就五六个亿,但一公里高铁就4个亿,一段高铁相当于多少个文化产业的项目?可以顶上多少个新兴产业的项目?
“铁公基”又一次进入宏观调控部门的视线。国务院最近表示,要在铁路、市政、能源、电信、卫生、教育等领域抓紧做几件看得见、鼓舞人心的实事,以提振投资者信心。而最近铁道部又开始发债,也被视为决策部门对铁路投资的“筹钱”行为。
从到位资金情况也能看出,国家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上半年到位资金180950亿元,同比增长17.0%。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26.7%,国内贷款增长5.8%,自筹资金增长22.9%,利用外资下降5.5%,其他资金增长1.6%。
而让张汉亚忧虑的是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因为尽管5、6月份发改委放松了项目审批,但地方政府受卖地收入锐减的影响缺钱上项目。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