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人的悲情6月

作者:沈山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7-09 16:59:00

摘要:沈山 黄世仁和南霸天很可能是中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反派,而这两个反派均由陈强饰演。 2012年6月26日,陈强去世。“坏蛋

沈山

    黄世仁和南霸天很可能是中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反派,而这两个反派均由陈强饰演。
    2012年6月26日,陈强去世。“坏蛋”陈强走了,“坏蛋”陈强留给世人的却是温暖的背影。
    陈强的去世,或许并不让人意外,毕竟已经94岁的高龄,出人意料的是,随后几天,另外两位老电影艺术家张瑞芳和黄宗洛也相继辞世,一个是6月28日,一个是6月30日,这就有些令人愕然了。
    或许我们可以将这个6月,视为中国电影一个灰色的纪念月,它是对一个早已消逝的电影年代的充满悲情色彩的映射。
一代人的政治淬火
    作为那个时代的电影人,三位老人无一例外都是中国电影政治化的产物。尽管三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历程,其演艺生涯也少有交集,但三人的存在,就如同中国电影编年史一个浓缩的样本,折射出电影与政治之间的交互关系。
    建国前后活跃于中国影坛的那一代电影演员,主要由两个序列组成:一个序列是赵丹、孙道临、秦怡等包括张瑞芳在内的在上海成名的旧时代电影明星,1949年以后,这个群体普遍经历了向“工农兵”角色转型的“自我改造”过程;另一个序列,就是陈强、于蓝、崔巍等来自解放军文工团的老党员、老鲁艺和老延安。
    与陈强同年出生(1918年)的张瑞芳,早在抗战期间,就和白杨、舒绣文、秦怡被并誉为“四大名旦”,1942年在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中出演婵娟,被郭沫若写诗赞曰“赢得千万儿女泪”。1962年,经历了政治转型与淬火的张瑞芳,塑造了可能是那个时代最深入人心的工农兵喜剧形象“李双双”,再次赢得郭沫若“人人竞学李双双”的诗赞,张瑞芳也捧走了那一年的百花奖。
    三人中出道稍晚的黄宗洛,年岁也最幼,生于1926年,其演艺生涯也基本从建国后才正式起步。黄宗洛可能是三人中在表演艺术方面最具家族背景的,其兄黄宗江、其姐黄宗英都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电影演员,兄妹三人被誉为演艺圈里的“黄氏三杰”。尽管有着出色的家庭背景,不过黄宗洛却很少在银幕上饰演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反倒以擅长演绎小角色、小人物著称于世,这与陈强之子陈佩斯后来的银幕定位颇为类似,只不过陈佩斯走的是市场化、喜剧化的路线,黄宗洛则有着更为浓厚的正剧和政治化色彩。《茶馆》里的松二爷、《智取威虎山》里的小土匪、《三块钱国币》里的伪警察,是黄宗洛塑造的三个最为经典的小人物形象,素称“三小”,黄宗洛由此也赢得了“龙套大师”的雅号。
    政治化几乎是那一代电影人不可逃避的艺术宿命,而陈强无疑又是三人中最具政治色彩的,尽管其在晚年通过一系列喜剧形象的塑造已经弱化了其电影生涯的政治背景,但由于其早期的人物形象过于深入人心而无法改写其个体在电影史中的存在意义。
    对于一个真正有诚意的表演者而言,外部政治环境只是其必须面对的一个客观现实,并不能成为其功过评判的依据。这就是陈强为什么在诠释了那么多具有政治意味的人物形象之后,依然在影迷心中有着牢不可破的温暖且充满人文意义的回味。而且仅就艺术层面而言,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因为表演者所贯穿的极大的艺术诚意,而具有了永恒的艺术价值与光芒。
    事实上,黄世仁和南霸天,已成为我们对那个时代回忆的一个标杆。
另一个陈强
 鲁艺和延安走出来的那一批老艺人,因为常年在田间地头演出,让他们具备了“工农兵”的外形和气质,也让他们积累了直接的表演经验,朴实,生活化,适度演绎,这让普通大众感觉既在演戏,又真实可信,合情合理。陈强就是在这样的表演实践中完善了他最经典的角色——《白毛女》中的黄世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黄世仁几乎就是中国银幕上最坏的坏蛋,直到1961年他又演了另一个坏蛋:《红色娘子军》里的南霸天。当时中国电影脸谱化、公式化表演盛行,陈强则用他在苏联表演训练班学到的方法塑造南霸天:从角色的内心出发,摒弃过度脸谱化,有些段落甚至用上一点儿喜剧手法。这些都让南霸天这个角色坏得更真实,成为“难以跨越的反派人物高峰”。
 因为刻画得过于入木三分,陈强曾因黄世仁这一角色而屡遭生命危险,这是陈强整个演艺生涯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桥段,但对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所谓旧时代的人来说,这更像是一个传说,我们这一代人甚至连经典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这样的红色电影也没看过,我们对黄世仁、南霸天这类坏蛋的印象,几乎全部来自上一代人的口口相传。
 令人讽刺的是,尽管已成为一个时代政治文化的标志,但我们对黄世仁、南霸天这样的银幕形象却并不具备清晰的印象,只是朦胧中觉得只要一提到这两个人物,这个世界就灰暗、悲情得一塌糊涂,内心就充满了对那个万恶的旧世界的刻骨仇恨。当然,这些印象统统停留在了童年,成年后,这些虚构的关于旧世界的意象成为了笑谈,而从小就已经受到过度政治灌输的我们,也终于无意再去补看一下那些曾影响整整一代人的红色电影。
 因此,在我们这一代人心目中,陈强留下的往往不是一个坏蛋而是一个喜剧的形象。至今笔者仍清晰地记得,儿时在老家那座厚重的仿苏电影院里观看《瞧这一家子》时带来的欢声与笑语。
 陈强是他那一代电影人中少有的文革前后均有佳作问世的演员之一,其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与儿子陈佩斯开始主演的系列电影《父与子》,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市场运作模式来看,都堪称中国当代商业电影的先驱。
 陈强留在银幕上的最后一个角色是83岁时在姜文作品《鬼子来了》中扮演的刽子手一刀刘。虽然仅仅是一个极小的边缘化的角色,但陈强充满光彩的演绎,使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完全颠覆了其早期政治解读的表演模式。
 笔者常常不由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陈强演艺生涯的高峰期,中国影坛没有巨星,但以陈强所演绎的人物的分量及其时代影响看,陈强完全当得起一个“巨星”称号。(作者系本报资深编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