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才是硬道理
程凯
人走茶凉,这是常态,明星基金王亚伟最后留下的也不过就是那场告别发布会。但是,真想忘了他,时间还不够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刚出了一份报告,不得不让人再次想起王亚伟。
这份报告称,由于出口增速放缓,国内投资增速、消费尚未完全启动,信贷需求增速很可能趋于下行,2012年银行业盈利增速或将明显下滑。现在已是7月了,一年过了一半,王亚伟早在3月份华夏基金公布2011年年报时,就给出了这样的担心:虽然银行股的低估值短期来看仍然具有吸引力,但银行业整体的盈利增长已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未来盈利能力的下滑和资产质量的恶化难以避免。
到底还是被王亚伟说中了。关于要不要买银行股,早些时候还有过王亚伟和郭树清发生争论的传言,当然,最后证明只是一个传言。而除了银行股,当时王亚伟还对地产股发表过意见,基本是“谨慎乐观”:有一波行情,但行情之后的走势还得走着瞧。
王亚伟绝对不是说着玩玩,而是真刀真枪、真金白银的在做,对他而言挣钱才是硬道理。
在地产股上半年这波行情中,王亚伟当时还执掌的基金的确提前进驻了不少的地产类个股。而现在再看地产板块甚至是地产行业的纠结局面,王当时的谨慎乐观也被证明是有先见之明;时到年中,对地产业的争论变得越发纠结,仿佛到了一个必须变盘的时候,不是向左,就是向右,不能再徘徊。
因此,这时我们会听到海通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这样的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可能显现放缓迹象,但明年决策者有望放松房地产政策,届时经济将回暖。另外,还有高盛(亚洲)投资管理部的董事总经理哈继铭这样的预测,下半年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房地产股票、债券等投资产品的收益将远远胜于买房地产。
举出李迅雷和哈继铭的观点,而不给大家举任志强和吴晓求“现在买房子还是买股票挣钱”的赌局,更不给大家提牛刀先生“交个首付套牢一生、现在买房的人有点傻”的阔论,关键在于李迅雷和哈继铭代表的券商和投行都是必须在资本市场上真刀真枪干的。王亚伟为什么总能说到点子上?因为他要拿出真金白银买卖股票的,这样的人对钱看地更实际更靠谱,看错了钱就没了,这才叫市场经济。
光说不练的话大家不必太认真。
说了这么多王亚伟,其实是想说,在判断一种分析和观点时,大家真应该好好想想说话的人站在什么位置上,说话的初衷又是什么,有没有背后的深意?简单说,说话人的利益在哪里?只要不那么懒,不那么依赖直觉做判断,你终究会发现哪些人的话更靠谱。
那好,现在据此分析下,当前开始盛行的中国经济悲观论到底有没有那么悲观。
《巴伦周刊》刚登了一篇“中国高增长神话即将破灭?”的文章,分析称经过30年平均每年10%的增长之后,中国“高铁速度”般的经济增长正在大幅放缓。该文甚至还提及了一份去年年底野村国际经济研究部发布的一份综合报告。这个题为“中国风险”的报告,描绘了至少在一种可能情境之下,中国的增长率将下降一半,至不足4%的水平。
其实多年以来,像巴伦这样的质疑从来就没有在各种媒体上间断过,现在显得格外打眼,是因为中国经济的确在当前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一点也不奇怪,媒体的天性就是质疑。质疑作为媒体的属性,是一种必需品,也是媒体得以存在的理由。媒体的质疑总能让人清醒,让人不要盲目乐观,但是就投资来说,质疑只应该来自于谨慎的分析,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和简单的“为质疑而质疑”。
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忧可以归结在几个重要节点上:第一,出口引擎因为欧美问题受阻,而这个引擎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增长奇迹的最大推手。我想说的是,欧洲和美国是不是永远就这样了,你也许说一年两年不行,但你能证明全球经济就这样突然暂停了吗?你不能;第二,有人担心中国的房地产投资泡沫要么堆高要么破灭。但是,你能说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就此中断了吗?我们的居住条件就再也不需要提高了吗?你也不能;第三,说中国人的消费启动不了,中国人存起来的钱转换不成消费力。但是,你能说这种局面就一成不变了吗?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过上美国人欧洲人那样的好日子呢?
投资,不管是买一只股票,投资一个项目一个产业,还是投资一个国家,投资的都不是现在,而是对于未来的预期。伟大的企业和伟大的企业家之所以伟大,绝对不是因为只盯着眼前这点事,他们的目光永远都放在未来。
投资,是拿真金白银来干的,不是靠嘴巴练的。你去看看GE这样的企业在中国西部投了多少钱,你再去问问周大福未来几年想开多少家金店吧。对他们来说,挣钱才是硬道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