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中担牌照“展期”希冀最后生机

作者:刘飞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22 19:37:46

摘要:中担牌照“展期”希冀最后生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涉及22家银行、294家中小企业、12.7亿元债务的“中担事件”,经历长达7个月的博弈和谈判之后,依然无果,8月20日重组限期届满之日,融资性担保机构许可证牌照却得以延期。
    文件显示,为了配合司法破产程序,并为了重组可行性方案设计和实施提供条件,中担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许可证,延期至9月30日。
    “北京金融局还是想给中担和债权人更多的机会。”中担债权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逻辑上分析,破产重整还是有希望,且这次并没有明确9月30日为重组期限。金融局表示,届时会根据具体情况再定夺许可证是否延期。
    但在债权人代理律师和多数债权人看来,能否重组并不好预测。“如果没有政府主持、协调各部门,仅仅从商业来讲,没有机构会愿意接这个盘。”
    监管层的忧虑在于,担保业的背后会不会隐藏着下一个“中担”,谁能持续买单?
    这并非杞人忧天。据北京信用担保协会统计,2012年上半年,134户担保机构中有60户亏损,其中民营担保机构就占到58户,亏损额1.06亿元。政策性担保机构2户亏损,亏损额365.16万元。
    记者获悉,银监会融资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下发关于修订《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问卷调查,这份问卷调查围绕着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与中止、业务范围、保证金和资本金的运用和限制、风险拨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牌照延期一个月
    今年5月,北京金融局《关于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停业和破产申请有关事宜的批复》指出,在2012年8月20日前暂不撤销中担担保的融资性担保经营许可证,其间中担担保可开展重组事宜,如期限届满仍无重组意向,将撤销该经营许可证。
    然而3个月期限已过,重组并无实质性进展,中担牌照被吊销的传闻不绝于耳。
    “债权人更关心的是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如能够重整,债权人以债转股或其它方式参与重整方案,才能够减少部分经济损失。”8月16日,代理中担债权人的嘉安律所的郑爱利律师告诉记者,8月20日大限已到,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与金融局沟通。
    债权人的两次请愿得到了金融局延期的答复,为了配合司法破产程序,并为了重组可行性方案设计和实施提供条件,中担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许可证,延期至9月30日。
    法院方面,以“中担担保没有股东会决议”为由,认为破产重整申请不符合要求,需要中担担保补充材料。截至目前,尚未受理此案。
    但经侦局已经介入此案,“在一次例行的与金融局见面会上,金融局告知,经侦局已介入,中担8名高管被带走协助调查。”参会的人士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还没有听说上述高管回来。
 银行方面,已陆续将违约的债权人企业告上了法庭。“已有部分开庭审理,但目前都还没有最后结果。”郑爱利告诉记者,对于已经还贷的企业债权人,银行保证金退分两种情况。
 一部分保证金做成了偿还部分本金,企业仅需偿还剩余贷款额,这相当于返还给了保证金;还有一部分是趸交的保证金,这部分以中担的名义在银行趸交的保证金仍没有解押,其部分实为企业垫付的资金,但归属权为中担,因此企业仍无法取得。
 更为焦灼的是广东的债权人。据华鼎、创富的代理律师郑爱利介绍,经侦局介入的过程中,认为在华鼎董事长陈奕标的犯罪过程中,整个犯罪链中有部分债权人伪造不实的数据,在创富公司做了手脚的情况下,产生了骗贷行为,构成了共同犯罪。
 “但目前仍处于侦查期间,企业债权人已取得取保候审,仍未有开庭审判结果。”郑表示。
58户民营担保亏损1亿
 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更让民营担保业集体陷入了“信用危机”。
    8月8日,北京市信用担保协会会长李世奇在该协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上透露,北京担保行业新增担保额出现了10年来首次负增长。
 其中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融资性担保和非融资性担保均为负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民营担保机构新增融资担保额118.24亿元,同比下降了28.41%。
 一部分民营担保机构则进入亏损甚至业务停滞阶段。2012年上半年,134户担保机构中有60户亏损,其中民营担保机构就占到58户,亏损额1.06亿元。
 以3%的担保手续费承担600%的风险,一旦代偿发生,必将亏损。数据显示,上半年发生代偿1.39亿元,同比增长了60.44%,而共计发生代偿损失4952万元,全部为融资性担保代偿及其损失。
 “总体看,代偿额和代偿损失额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仍处于可控范围内,未发生系统性风险。”据李世奇介绍,由于上半年解除担保责任余额516.64亿元,同比增幅较大,因此总体担保代偿率和融资性担保代偿率仅为0.27%和0.3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