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基金会发展“卡”在何处

作者:马广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22 19:22:52

摘要:企业基金会发展“卡”在何处

项目创新不足 资金使用效果差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打开新华都基金会的官方网站,各种公益项目正以图片的形式滚动播放,“帮助社会、回馈社会”的口号也赫然在目。
    2009年,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承诺要捐出其个人持有的市值83亿元人民币资产。但三年后的今天,基金会的账面资金却仍然只有1亿元。另外,新华都基金会实施的“蓝天工程”公益项目也面临存在造假的质疑。
    “其实,仅仅追问陈发树‘诈捐’、质疑其造假意义并不大,我们更应该关注背后的制度瓶颈问题。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国慈善税收及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企业基金会目前存在和暴露的一些问题,比如企业基金会透明度低、公益项目创新不足等。”中央财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主任黄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项目设计和服务领域
同质化严重
    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后,新华都慈善基金会这样的企业基金会纷纷涌现。基金会中心网发布《中国企业基金会发展研究报告2011》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企业及企业家发起的非公募基金会为285家,占非公募基金会总量的22.3%。
    “不可否认,企业基金会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对于加速实现第二部门与第三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对接,引领更多企业开拓企业社会责任及社会参与的新天地,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黄震说。
    对于设立企业基金会的动机,黄震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在深入,希望建立符合企业战略和社会责任工作需要的专业平台;另一方面在中国公益慈善界信任危机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企业自己发起设立基金会,便于按照自己的意愿捐赠和资助,并便于了解企业捐赠的实际效果。”
    但是,“从资助的领域和实施的项目来看,我国企业基金会的项目设计和服务领域仍然存在同质化的特征,项目领域扎堆于教育和儿童,对于企业本身的工作领域、客户服务相关的公益慈善需求还挖掘不够,缺乏富有行业特点、领域多元化的公益项目。”黄震认为。
    基金会中心网数据显示,公共安全、艺术和文化等领域的每个项目平均投入仅在10万元以下,而教育领域和儿童领域却分别达到了860万元左右。黄震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基金会为基金会向企业学习管理提供了最为便捷的通道,但是,企业基金会的项目设计、组织管理和专业水平似乎还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
    “企业基金会绝大多数都还非常传统,且以自我运作型工作为主,针对民间组织、研究机构和项目的资助型工作偏少。”社会资源所研究员张峻玮也持同样看法,他认为很多企业基金会仅仅停留在“一对一”慈善捐赠,从事创新慈善和公益组织支持的企业基金会少之又少。
    他认为企业基金会应该把资金更多地投向购买NGO的服务,以及公益创业、创投等领域。“目前已经开展创新支持和公益组织支持的企业基金会,除了南都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光华慈善基金会等几个之外,别无他寻。”张峻伟说。
透明度低、资金使用效果差
    2011年年初的资料显示,美国约有4500多个各种背景的基金,每年提供超过75亿美元的经费用于各种文化交流和推广活动。与之相比,我国企业基金会的发展显然还处于“原始阶段”。
    企业基金会因此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问题。“当前,企业基金会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基金会的独立性差。”黄震认为很多企业都把企业基金会当成了子公司,从基金会理事的安排到公益项目的管理都控制在手里,这让企业基金会成了“橡皮图章”,毫无独立性可言。
    “这导致企业基金会管理松散,透明度差。结果本应很专业的公益组织却一点也不专业。相反,他们还会认为基金会是企业出的钱,凭什么公开?事实上他们忘了,企业基金会是一种社会组织,应该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捐出去的财富就是社会财富,不应与企业的股份混为一谈。”黄震表示。
    张峻玮也表示,“管理松散、透明度不高导致企业基金会的资金使用效果很差。”他甚至认为一些企业基金会可能存在着权钱交易、与政府攀关系等腐败问题,“当然,这与慈善领域垄断的大环境有关。”
    据张峻玮介绍,在他做的一项统计中,国内的135家企业基金会至少是富含26.7亿元的金矿,如果按照年8%公益投入额的最低标准计算,则企业基金会每年投入在公益领域的资金量至少应在2.1亿元以上,这还没有考虑母企业对基金会的额外捐赠。
    “但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基金会信息不公开,我无法判断这些资金的去向。如果仅仅根据绝大部分企业基金会对自身职能的定位,可以猜想,这笔钱只是简单地捐掉了,和企业直接捐赠没有什么差别。”张峻玮甚至认为一些企业基金会可能直接将资金捐给了政府,资金使用效果连缴税都不如!
 但他同时表示,企业基金会要想更有作为,还需要在《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下,深入挖掘发起企业的行业特色、战略管理和社会责任的需求,设计出斑斓多姿的公益项目。
    “对于设立基金会的企业来说,应该把基金会当成是战略合作伙伴,而不能仅仅当成是一种战略工具、营销手段和公益平台。一旦企业基金会有了独立性,就会形成良好的治理结构,而这恰恰能更好地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品牌战略发展。”黄震表示。
    “当然,企业基金会要为现代慈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最重要的还是要努力培育自身的独立性,在某种意义上要‘去企业化’,完善基金会的法人治理机构,提高专业水平。作为一个企业的非公募基金会,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公开基金会信息、用章程固定发展战略,这样基金会才能长存。”黄震说。
 尽管如此,对于企业基金会的发展,黄震仍旧表示乐观,他认为,“可以预期,今后更多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将会发起设立基金会,企业基金会的数量、规模和从业人数将会继续扩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