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喜马拉雅山南边邻居的困顿

作者:作者为空的文章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15 18:19:48

摘要:喜马拉雅山南边邻居的困顿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评论版主编 刘波

   在本届伦敦奥运会上,印度不改“体育小国”本色,没有一块金牌入账,远远不及中国。不过,对于这个一向受淡泊名利文化熏陶的民族来说,赛场胜负只是浮云。但是,在世界经济的竞技场上输给中国的可能性,却真正引起了世界的警醒:印度经济近期的萎靡,不仅削弱了国际投资者的信心,也有可能让印度失去追赶中国的黄金机遇。
    印度经济不振的趋势已持续了一段时间,去年只取得了6.5%的增速,今年第一季度更是降到了5.3%,为9年来最低。不过,还是7月底爆发的全国性大停电,使其经济困境得到全球关注。停电影响了全国一半人口,被视为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停电事故。
    大停电当然有偶发自然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归因于体制,但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样,在突发事故的冲击下,体制性的缺陷和痼疾被暴露和放大。经济学家认为,电力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印度今年的季风季节雨水缺乏,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为了满足灌溉需要,不得不大规模地打井取水,导致用电量大增,超出电力部门的供给能力,又因电网已有缺陷而扩散蔓延,形成全国性电力危机。
    事实上,其深层次原因则是印度电力部门早已管理不良,不堪重负。虽然印度电力部门从本世纪初开始改革,引入私人企业,但目前国有垄断企业仍处主导地位。印度大多数人口是农民,在选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民耕种所需的电量极大。印度政治家为了取悦农民,通过价格管制长期使电价保持人为低位,而印度又是个油气资源缺乏国,发电企业使用的燃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成本高昂的进口。这给国有电力企业带来巨额亏损,久承重压的供电网络也得不到更新和维修资金,于是在突发冲击下耻辱性地崩溃。也就是说,不当的市场管制和低效的政府治理早就埋下了祸根,只是等待一个导火索。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具有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性。
    不过,大停电只是印度困境最为戏剧化的表现。近一年来,经济增长率下降、利率维持高位、财政赤字剧增、企业信心下滑,构成了某种“印度综合征”。虽然根据8月14日公布的数据,通胀稍有缓解,通胀率从2009年底以来首次降到7%以下,但印度央行依然不敢贸然降息。同日公布的数据还显示进出口大幅下滑,加大了经济下行风险。
    这些情况给印度的“超级大国梦”蒙上了深厚阴影。二战之后的印度曾以经济增长慢闻名。“冷战”时期,拒绝接受市场、坚持走尼赫鲁“中间道路”并与美国敌对的印度,经济增速只有3.5%左右,被戏称为“印度速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印度效法中国开启市场化改革,增长潜力才得到发掘,在本世纪初的几年里一度接近10%,“龙象之争”如火如荼。
    与中国经济的“保八”类似,印度将维持7%的经济增长率视为某种战略任务。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曾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印度经济安全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高于已有的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的水平,达到至少7%-8%的年均增长率,这样,印度占全球GDP的份额才能与其人口规模相称。”但第一季度5.3%的数字无疑是一大盆冷水,虽然中国近期也因欧美经济不振而3年来首次“破八”,但印度的困境更明显,而且鉴于印度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远低于中国,国内问题便成为经济不振的罪魁祸首。
    于是,恢复印度“经济奇迹”的希望被寄托于内部经济改革的重启。但现任总理、20多年前经济自由化改革的“设计师”辛格已年近80,而且他领导的国大党即将面临2014年的选举,需要安抚其左翼盟友,因此大刀阔斧地改革目前似难看到希望。
 当然,6%以下的增速对印度来说也不算灾难,但印度目前的危机感主要源于其精英阶层对地缘政治形势的认识,和对中国的防备心理。印度经济评论家、辛格的顾问桑贾亚·巴鲁曾写道:“如果印度能保持高于平均增长率(未来10年年均7%以上)的增长速度,并且,如果中国的增速降下来,而且国内政治出现不确定性,那么,这两大文明邻邦之间正在扩大的差距将能有一定程度的缩小。如果情况相反,那么,中国将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大国,印度将被迫接受其领导地位,甚至在南亚也不例外。”
 不过,对中国来说,喜马拉雅山南边邻居的一时困顿,并不是沾沾自喜的时刻,而应是自我警醒和反省的契机。事实上,虽然媒体热议的“中印之争”常使人关注中印的不同之处(如中国重制造业而印度重服务业、中国偏重出口而印度依赖内需、两国政治体制差异等),但两国在经济治理体制和经济思维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缺陷。在很多时候,“龙”与“象”很像一对“难兄难弟”,在彼此身上能看到对方的影子。
 不管国际上炒得多么热,“中印崛起”的根基仍然很薄弱。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曾将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东欧经济比喻为:“就像是一个人穿了件时髦的新夹克,但下身却是破破烂烂、仅足以蔽体的裤子,脚上连鞋都没穿。”中印两国都取得了耀眼的科技成就,大企业在国际上攻城略地,都有恢复古老荣光的雄心,也尽享欧美政治家的恭维,但总体而言仍是穷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和社会风险,复兴随时可能因内外部因素而止步,甚至逆转。
    笔者注意到,在中国民间,尤其是非正式媒体上,有一股轻视甚至嘲笑印度的潜流。但印度的大面积停电、中国的北京暴雨致灾,不构成两国人相互幸灾乐祸的理由,它们都像是某种盛世危言,警示着两国光鲜外表下的另一面。如果中印不能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并努力以合作发掘彼此的潜力,任何“亚洲世纪”的预言都显得为时过早。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